《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年少的学童:“你的师傅在吗?”他说:“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讲解:

创作背景: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隐者的具体身份也不明确,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艺术特色:

寓问于答:诗歌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内容,贾岛却精简为二十字。“松下问童子”时,读者可自行脑补问的是“师往何处去”;“只在此山中”隐括了问“采药在何处”;“云深不知处”则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等具体位置的问题。这种手法使诗歌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意境营造:诗中通过“松下”“云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深邃的意境。郁郁青松,悠悠白云,与隐者的身份相符,也映衬出作者对隐者的钦慕之情。同时,这种环境的描写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情感表达:整首诗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可能就会扫兴而返,但诗中的“我”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最后“云深不知处”,表达出“我”的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也更突出了对隐者的怅惘之情。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寻访隐者不遇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钦慕之情,以及寻访不遇后的怅惘之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文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大全

4.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