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注释:
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头高:浪头的高度。
须臾:表示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
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译文:
八月的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讲解:
创作背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创作了《浪淘沙》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七首。
艺术特色:
生动的动词运用: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一个“吼”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来之时的声势浩大,仿佛潮水如猛兽般咆哮着冲向大地,由远及近,极具冲击力。第二句的“触”字,则精准地描绘出潮头撞击岸边山石的场景,展现出潮水的汹涌和力量。
场景的鲜明对比:前两句写涨潮,描绘出潮水奔腾而来、撞击山石的壮观景象;后两句写退潮,“须臾却入海门去”,写出潮水退去的迅速,与涨潮时的汹涌形成鲜明对比。而“卷起沙堆似雪堆”则描绘出退潮后留下的奇特景象,潮水虽然退去,但它的力量依然在岸边的沙堆上得以体现,如积雪般洁白的沙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画面的动态感:整首诗充满了动态感,从潮来的“吼地来”,到潮头“触山回”,再到“却入海门去”,最后是“卷起沙堆”,一系列的动作连贯而生动,仿佛一幅钱塘江潮的动态画卷在读者眼前展开。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和雄伟壮观。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人生起伏的感慨,潮水有涨有落,人生亦有起有伏,但无论潮起潮落,都有着独特的景象和力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