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注释:

潼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谭嗣同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 1882 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谭嗣同从浏阳起身,前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从而写下了这首赞美之歌。

诗句赏析:

首句“终古高云簇此城”: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了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给人一种高峻、威严的感觉,凸显出潼关地势的险要和历史的悠久。一个“簇”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云层聚集、笼罩的状态,仿佛潼关被高高在上的云层所守护。

次句“秋风吹散马蹄声”: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秋风本是萧瑟、凄凉之物,但对于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谭嗣同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马蹄声被秋风吹散,既点明了时间是秋季,又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态感,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

三、四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黄河奔腾而过,流入广阔的原野,但诗人却觉得它仍嫌受到束缚,不断冲击着河岸,展现出黄河的汹涌澎湃和强大的生命力。而西去的群山,进入潼关后,更是一座座争奇斗险,仿佛在力戒平坦,体现出山脉的巍峨险峻。这两句诗通过对黄河和群山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潼关的自然景观,更融入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

诗歌主旨:这首诗通过对潼关雄伟壮丽的景色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冲决封建束缚的强烈愿望以及追求思想解放的坚定信念。它是谭嗣同自我性格的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图强的时代精神。

诗词大全

120. 《潼关》清·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