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 - 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乱花:纷繁的花。

渐欲: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行不足:百游不厌。

阴:同“荫”,指树阴。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西湖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枝,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

缤纷多彩的春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浓荫下的白沙堤。

讲解:

创作背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这首诗是他在杭州时,对西湖早春景色细致观察后写下的。杭州西湖的美景让诗人陶醉,于是他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下了春日西湖的旖旎风光和勃勃生机。

诗句赏析: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点明了诗人的行踪和观察点,同时描绘出西湖春日的宏观景象。“孤山寺北贾亭西”,简单明了地说出了所处的位置,为下文的景色描写提供了一个空间背景。“水面初平云脚低”,从视觉角度描写,春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天空中低垂的白云仿佛与湖水相连,展现出西湖在初春时的开阔和宁静,给人一种宏大而又柔和的美感。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千古名句,通过对莺和燕的描写,展现出西湖的早春生机。“几处”和“谁家”用词精妙,不是“处处”和“家家”,说明还是初春时节,莺和燕的数量还不多。“早莺争暖树”,一个“争”字,生动地表现出黄莺的活泼好动和对温暖阳光的渴望,体现出春天的活力。“新燕啄春泥”,描绘了燕子忙着衔泥筑巢的情景,“新燕”点明是刚从南方归来的燕子,“啄春泥”则是典型的春季行为,这两句从动物的角度,细腻地描绘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继续描绘西湖的植物景观。“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表明花的种类繁多,“渐欲”表示花还没有完全盛开,但已经开始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这体现了春天花朵逐渐开放的过程。“浅草才能没马蹄”,“浅草”说明草还比较矮,“才能”强调刚刚能够,写出了春草刚刚生长的状态,这两句从植物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了西湖早春的画面,展现出西湖春天的蓬勃生机。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最爱”直接表明诗人的情感倾向,“湖东”点明了最喜欢的区域,“行不足”说明怎么也游玩不够,体现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流连忘返。“绿杨阴里白沙堤”,描绘了白沙堤在绿杨的遮蔽下的美景,给人以一种悠然闲适的感觉,也为全诗画上了一个优美的句号。

主题和艺术特色:

主题: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艺术特色:

移步换景:诗人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出发,一路向东,随着脚步的移动,依次描绘了西湖的水、云、莺、燕、花、草等各种景物,层次分明,让读者仿佛跟随着诗人的脚步游览西湖。

巧用动词: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动词,如“争”“啄”“迷”“没”等,这些动词将景物写活了,使诗歌充满了动态美,更好地展现了西湖早春的生机勃勃。

情景交融:诗人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如“最爱湖东行不足”,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自然地表达出来,使诗歌既有生动的景物描写,又有真挚的情感抒发。

诗词大全

139.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