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

从弟:堂弟。

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风声。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终岁:终年,整年。

罹(lí):遭受。

凝寒:严寒。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山谷中吹来瑟瑟的寒风。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冰与霜正肆虐逞威,松树却依然终年端端正正地挺立着。难道它没有遭受严寒吗?(不是的,)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啊!

讲解:

创作背景:

刘桢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环境险恶。他本人性格刚直,在诗中常通过自然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趣。这首诗是他赠给堂弟之作,以松柏为喻,很可能是借赞美松柏的品性来勉励堂弟坚守高尚的品德和操守,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正直不屈的精神。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运用象征手法,以松柏象征人的坚韧不拔、刚正不阿的品质。诗人通过描绘松柏在狂风肆虐、冰霜惨凄的恶劣环境下依然挺立不倒的形象,表达了对堂弟(也可理解为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有高尚品格的人)的赞美和期望,希望对方能够坚守本性,不被外界的艰难困苦所屈服。

诗句赏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高山上松树挺拔的姿态和山谷中瑟瑟作响的风声,为下文松树与狂风的对抗做铺垫。“亭亭”一词突出松树的高耸直立,给人一种坚毅之感;“瑟瑟”则生动地描绘出风声的凛冽,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使用了“一何”的感叹句式,强调了风的强盛和松枝的刚劲有力。通过对比狂风的凶猛和松枝的坚韧,突出了松树不畏强风的品质,也展现出一种力量的较量,使松树的形象更加鲜明。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进一步描绘松树所面临的恶劣环境,“冰霜”象征着严酷的考验,“惨凄”一词加重了这种寒冷、残酷的氛围。然而,松树在这样的环境下“终岁常端正”,强调了它终年都能保持端正的姿态,这体现了松树的不屈不挠和坚定不移的品性。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是诗人的自问自答,通过设问“岂不罹凝寒”,引发读者的思考,然后以“松柏有本性”作答,点明主旨。说明松柏之所以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挺立,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耐寒的本性。这也暗示着人如果有高尚的本性和坚定的意志,就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坚守自我。

艺术特色:

托物言志:诗中以松柏喻人,句句写松柏,又句句在激励堂弟,同时也是诗人自我写照。通过对松柏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志向和对堂弟的劝勉之意,这种手法使诗歌的寓意更加深远。

对比衬托:诗中多处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松柏的品质。如用“风声盛”衬托“松枝劲”,用“冰霜惨凄”衬托“松柏端正”,在强烈的对比中,松柏坚韧不拔的形象更加突出。

语言质朴有力:全诗语言简洁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用词精准,如“亭亭”“瑟瑟”“劲”“惨凄”等词,生动地描绘出松树和周围环境的特点,且诗句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词大全

142. 《赠从弟》魏晋·刘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