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是食森林中害虫的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婉转的鸣声。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黄庭坚于公元 1105 年(崇宁四年),在被贬宜州的第二年所作。当时的黄庭坚仕途不顺,遭遇贬谪,内心孤独寂寞,这种心境也反映在了他的词作中。

整体赏析:

情感表达:此词是一首惜春词,通过对春天的追寻与挽留,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之情,以及春去之后的寂寞与失落。开篇“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一个“寂寞”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体现出词人在春天离去后的惆怅与迷茫。

艺术手法:

巧妙设问:词中多次设问,“春归何处?”“春无踪迹谁知?”这种手法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思考,也使词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入。

拟人手法:将春天拟人化,把对春天的追寻和挽留当作是对一个人的寻找与呼唤,如“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不舍。

以景结情:结尾“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通过描写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的景象,暗示夏天已经来临,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这种以景结情的方式,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词作的意境更加深远。

词的妙处:全词构思精妙,词人不知春归何处,先想向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看似有希望却又无法理解,最后鸟儿飞走,词人的惜春之情在这一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跃然纸上。语言上,近乎口语,质朴自然,但又蕴含着深重的感情,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词人的内心世界。

诗词大全

103. 《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