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从中间断开。

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于楚国,所以称流经此地的长江为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回:意为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回,回旋,回转。

相对出: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仿佛迎面出现。

孤帆:一张船帆。这里代指一只小船。

日边来:指孤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汹涌。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好像迎面而来,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讲解: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开元十三年(725年)出蜀漫游途中所作。李白年少时就胸怀大志,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一展抱负。他离开蜀地后,顺江东下,沿途欣赏壮丽的自然风光,经过天门山时,被眼前雄伟壮观的景色所震撼,于是挥笔写下此诗。

2. 艺术特色

雄浑壮丽的意境营造:诗的前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绘了一幅宏大的画面。诗人用“中断”“开”“回”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长江冲破天门山的磅礴气势和江水回旋的汹涌状态,营造出雄浑壮丽的意境。这种意境体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力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动静结合与视角转换:“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和视角转换的手法。“两岸青山相对出”是动态描写,青山仿佛是主动地迎面向诗人走来,使静态的山峦有了动态之美;“孤帆一片日边来”则通过小船从日边驶来的画面,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和远景的延伸。同时,诗人的视角也从对天门山和江水的描写,转换到两岸青山,再到远方的孤帆,使读者的视线随着诗人的笔触不断移动,丰富了诗歌的空间感。

色彩鲜明的画面感:诗中描绘了“碧水”“青山”“孤帆”“红日”等色彩鲜明的景物,这些色彩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碧绿的江水与两岸青葱的山峦相辉映,白色的孤帆在红日的映照下格外醒目,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天门山雄伟壮丽的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磅礴力量。诗人以豪迈的笔触、壮阔的意境,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豪迈奔放的情怀和广阔的胸襟抱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过程中,诗人仿佛看到了自己广阔的前途,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诗词大全

22. 《望天门山》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