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
蒌蒿(lóu hāo):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tún):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讲解: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图而作的题画诗。当时苏轼结束了长期的地方任职,回到京城,政治环境有所改善。他看到惠崇的画作后,联想到春天的美好景象,便写下此诗。
2. 艺术特色
虚实结合:诗的前两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既有实写,又有虚写。“竹外桃花三两枝”是对画中景物的实写,描绘出竹林外桃花初放的景象,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通过鸭子对江水温度变化的敏锐感知,让画面增添了生机和动态感,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
画面层次感丰富:从“竹外桃花”的远景,到“春江水暖”的近景,再到“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河滩近景,诗人逐步拉近视角,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层次丰富的春江晚景图。诗中涉及竹子、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等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如桃花、鸭子、蒌蒿、芦芽、河豚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诗人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春江一带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尤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将鸭子拟人化,仿佛鸭子也能感知春的气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惠崇《春江晚景》图的描绘和联想,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早春的美丽景色。诗人从竹林、桃花、江水、鸭群,到蒌蒿、芦芽、河豚,细致地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江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