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 1127 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在这清冷的秋天里凭栏远眺。只见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的余晖下向大地尽头流淌而去。

中原地区战乱纷飞,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呢?我要请悲凉的秋风将我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讲解: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后,汴京沦陷,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俘。朱敦儒仓促南逃至金陵,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便是他客居金陵时,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

整体赏析:

上阕:开篇“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点明了地点是金陵城的西门城楼,时间是秋季,词人独自一人凭栏远眺,为全词奠定了孤独、凄凉的基调。“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一幅壮阔却又苍凉的画面,夕阳西下,大地仿佛被余晖笼罩,万里长江奔腾不息。这不仅是眼前的实景,更是词人内心沉重情感的投射,象征着南宋国势的衰微,就如同这夕阳西下一般,难以挽回。

下阕:“中原乱,簪缨散”,词人直抒胸臆,描述了中原地区因金兵入侵而陷入战乱,贵族们纷纷逃离的惨状。这里既表达了词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也有对贵族们不顾国家安危、只顾自己逃命的愤慨。“几时收?”这一问句,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对收复国土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迷茫。“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结句将词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悲风本是无情之物,但在词人的主观感受中,风也是悲伤的。他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这里的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体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

艺术特色:这首词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将词人的亡国之痛、思乡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情感真挚,感染力强。同时,词人运用象征手法,如“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象征着国势的衰微,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诗词大全

151.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朱敦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