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云间》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释:

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1647 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三年:作者自 1645 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 1647 年(顺治四年),共三年。

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

南冠(guān):被囚禁的人。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拴、捆)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译文:

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

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讲解:

创作背景:1645 年,夏完淳(时年 15 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 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不久义军兵败,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 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别云间》就是作者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内容赏析:

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叙事。“羁旅”一词高度概括了诗人从父、师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看似平静的叙述,实则蕴含着诗人满腔的辛酸与沉痛。这三年的经历,让诗人饱尝了战争的艰辛和离别的痛苦。

颔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抒发了诗人按捺不住的悲愤。山河破碎,复国理想化为泡影,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泪水长流。“谁言天地宽”的质问,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不甘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体现出他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颈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袒露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诗人深知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心中对故乡的眷恋却难以割舍。这里既有国恨,又有家仇。父亲为国捐躯,自己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被俘凶多吉少,想到未能尽孝于母,未能陪伴妻子,心中充满了愧疚和不舍。

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表明了诗人坚定的复明之志。诗人抱定誓死不屈的决心,即便死后也要看到后继者高举抗清的旗帜,恢复大明江山。这是诗人对自己的激励,也是对后继者的期望,体现了他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和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

艺术特色: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格调慷慨豪壮。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如“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等诗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诗作思路流畅清晰,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悲愤慨叹,转笔抒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诗词大全

193. 《别云间》明·夏完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