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现代·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注释:

泉台:传说中的阴间。

旧部:从前的部下。这里指牺牲了的战友。

旌旗:这里借指部队。旌,古代用于指挥或开道的一种旗帜。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这里指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诸,许多、各位。君,对人的尊称。

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为真理或正义事业而献身。这里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取,求取。义,正义。成,成全,达到。仁,现在借指崇高的道德。

译文:

1936 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 20 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不久,敌人的包围被粉碎了。

〔一〕

现在要砍头了想些什么呢?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二〕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三〕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讲解:

创作背景: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陈毅因腿部负伤,奉命留下,与项英等同志率领留在中央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分散突围,辗转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1936 年冬,由于叛徒出卖,陈毅被困梅山,在“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他写下了这三首诗留藏在衣底。后来敌人的包围被粉碎,这三首诗得以留存下来。

具体分析:

第一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开篇以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设问,“意如何”三字展现出诗人在生死之际的无畏精神。“创业艰难百战多”则回顾了革命事业的艰辛历程,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才走到今天,体现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两句想象奇特,诗人表示即使牺牲了,也要到阴间去召集曾经的部下,带领着他们与反动派继续战斗,“斩阎罗”更是表达了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和誓将其推翻的决心,展现出一种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英雄气概。

第二章: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前一句回顾了自己从 1926 年投入革命到 1936 年这十年间的战斗生涯,南方的战火硝烟从未停止,概括了十年革命斗争的艰辛与残酷。“此头须向国门悬”化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即使牺牲也要看到敌人灭亡的坚定信念。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这是对还活着的同志们的叮嘱和鼓励,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奋斗,用胜利的捷报来祭奠自己,体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期望和对战友的深厚情谊。

第三章: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表明了诗人将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为了革命可以奉献一切。“血雨腥风应有涯”则表达了诗人坚信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终会结束,革命必将取得胜利。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取义成仁”出自《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典籍,诗人用此典故表达了自己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坚定决心。“自由花”的意象喻指共产主义社会,诗人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这也是对整组诗作的总结和升华。

意义和价值:《梅岭三章》是陈毅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笔力雄健,慷慨激昂,体现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这组诗不仅是陈毅同志个人革命精神的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革命信念、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生动写照,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

诗词大全

178. 《梅岭三章》现代·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