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1.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2. 清晨:早晨。

3. 入:进入。

4. 古寺:指破山寺。

5. 初日:早上的太阳。

6. 照:照耀。

7. 高林:高树之林。

8. 竹径:一作“曲径”,竹林中的小路。

9. 通:通向。

10. 幽:幽静。

11.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2.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3.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4.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15. 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6. 都:一作“俱”。

17.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18.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讲解:

整体意境与结构:

意境营造:这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空灵的意境。诗人清晨进入古寺,阳光洒在山林间,为整个古寺增添了一层神圣的光辉。随着诗人的脚步,穿过竹林小径,来到禅房所在的花木深处,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山光、潭影等自然景色与禅院的氛围相互交融,让人心生宁静与超脱之感。

结构脉络:诗歌以诗人的游踪为线索,逐步展开对破山寺后禅院景色的描写。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为整首诗奠定了宁静、祥和的基调。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具体描写了通往禅房的小路和禅房周围的环境,进一步展现了禅院的幽静。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则从视觉和心理感受两个方面,表达了自然景色对人的影响,使人心境空灵。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声衬静,更加突出了禅院的寂静,也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深远的境界。

写作手法:

对比与衬托:诗中运用了动静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之声衬托出禅院的寂静,“寂”与“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寂静的氛围更加突出。同时,山光、鸟性的“动”与禅院的“静”也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寓情于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之中。通过对古寺、山林、竹径、禅房、山光、潭影等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禅意。例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不仅写出了山光、潭影的美丽,更表达了诗人在这美景中感受到的心灵的净化和超脱。

用词精准:诗歌用词精准,生动形象。如“曲径通幽处”中的“曲”字,不仅写出了小路的形状,更增添了一种幽深、神秘的感觉;“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表现出禅房周围花木繁茂,营造出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诗人在破山寺后禅院的游览过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禅院的宁静,从而产生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对文人的影响,体现了诗人对禅意的领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大全

162.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