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 达旦:到天亮。

3.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4. 但:只。

15. 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讲解:

创作背景: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熙宁七年(1074 年)苏轼调至密州,到密州后,他希望能与弟弟苏辙相聚,但这一愿望仍未实现。熙宁九年(1076 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面对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上阕解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便以奇崛的想象,把酒问月,将青天视为可交流的对象,显示出苏轼的豪放气魄与不凡的艺术创造力。这种对明月起源、宇宙起始的追问,既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好奇与敬畏,也流露出一种对人生的迷茫与探索。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在对月饮酒的过程中,思绪飘向了天上的宫阙,想象着那里的时间与人间是否相同,进一步展现了他的浪漫情怀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的“归去”指的是回到天上,苏轼自比仙人,想要回到天宫,但又担心那里的寒冷与孤寂。这既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渴望超脱尘世,又体现了他对人间的留恋与不舍,是他内心“出世”与“入世”思想矛盾的体现。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欣赏着自己的影子,觉得在人间也有着独特的乐趣,相较于天上的清冷,人间的烟火气更让他感到温暖和踏实,表现出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阕解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几句描绘了月亮在朱红色的楼阁间移动,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这里的“无眠”之人正是苏轼自己,他因思念弟弟苏辙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而难以入眠,通过对月光的动态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对月亮产生了一种埋怨的情绪,认为月亮不应该在人们离别时如此圆满,这更加深了他的孤独感和思念之情。但这种埋怨并非真正的怨恨,而是一种对人生无奈的感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整首词的核心句,也是苏轼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他认识到人生的悲欢离合如同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的规律,是无法避免的,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邃的哲学思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后苏轼以美好的祝愿作结,希望亲人能够长久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这不仅表达了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也展现了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使整首词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总的来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将自然与社会、情感与哲理高度融合的词作,它既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又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豁达的胸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诗词大全

16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