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
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直插青天。
在金人统治地区的宋朝百姓的眼泪都已经哭干了,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伐收复失地。
讲解: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在南宋时期创作的。当时,北方的大片领土被金兵占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陆游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而奔走呼号,他的爱国情怀在其诗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是陆游在秋夜将晓之际,走出篱门,迎着凉风有感而发所作,体现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2. 艺术特色
夸张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对黄河的长度和华山的高度进行了夸张描绘。黄河奔腾东去,气势磅礴;华山高耸入云,雄伟壮丽。这两句诗描绘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与后两句中遗民的悲惨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而遗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受苦受难,这种对比更加强化了诗人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遗民的同情。
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通过细节描写,深刻地表达了遗民的痛苦和期望。“泪尽”一词生动地表现了遗民们在长期的压迫下,眼泪都已经流干的绝望状态。他们年年盼望着南宋的军队能够北伐收复失地,一个“又”字,体现出时间的漫长和遗民们等待的无奈,充分展现了遗民们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对南宋朝廷的殷切期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河和沦陷区遗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慨。诗中既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又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