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1.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 见赠:送给(我)。
4.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5.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 22 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 23 年。
6.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
7. 怀旧:怀念故友。
8. 吟:吟唱。
9.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10. 到:到达。
11.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12.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 23 年的感慨,以及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3.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去的旧友,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久谪归来,我已不再是从前的那个我,倒好像是那个烂柯之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讲解:
创作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与刘禹锡,对他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禹锡便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诗句解析: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开篇概括了自己被贬谪的经历,在巴山楚水这样的凄凉之地,度过了漫长的二十三年。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被贬谪的愤懑之情,也流露出一种历经磨难的沧桑感。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尤其是对在政治斗争中被害的王叔文、柳宗元等友人的悼念;“烂柯人”则是诗人以王质自比,感慨自己离开家乡时间之久,回来时已物是人非,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感慨。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名句。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的困境,但又能看到在沉舟旁边有千帆竞发,病树前面是万木皆春,展现出一种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也蕴含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在听到白居易的诗歌后,借酒振奋精神,表达了自己不会因挫折而消沉,会重新振作起来的决心。
艺术特色:这首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同时,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将哲理与情感融合在一起,既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又展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