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区。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

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向前看不见古代那些圣明的君主,向后又看不见后世贤明的君主。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时间的悠远漫长,我独自伤感,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讲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参谋军事期间所作。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中任参谋。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多次进言,不被采纳,反而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主题思想:

诗人通过登幽州台的感慨,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达了在广阔时空下个体的孤独与渺小。诗中蕴含着对古代明君的仰慕,对未来贤主的期盼,以及对现实中无人赏识自己的哀伤。

诗句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诗人站在幽州台上,思绪穿越时空。“前不见”是回顾历史,感慨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已经远去,自己无法与之相遇;“后不见”是展望未来,担忧后世恐怕也难有真正重视人才的君主。这两句通过对过去和未来的否定,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在当下的孤独和无助。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从时间的维度转向空间,“念天地之悠悠”,他仰望苍穹,俯瞰大地,感受到天地的广阔无垠和悠悠无尽。在这广袤的天地之间,自己是如此渺小。“独”字强调了诗人的孤独感,在这辽阔的天地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有他独自一人。“怆然而涕下”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悲愤交加,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哀伤情绪再也抑制不住,化作泪水滚滚而下。

艺术特色:

意境雄浑:诗中展现出一种宏大的时空观,通过对古今时间的跨越和天地空间的描绘,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这种雄浑的意境与诗人悲愤深沉的情感相融合,使诗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直抒胸臆:全诗没有对幽州台的景色进行具体描绘,也没有过多的叙事铺垫,而是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诗人将自己的悲愤、孤独、感慨等复杂情绪毫无保留地倾吐出来,情感真挚,语气慷慨悲凉,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强烈震撼。

语言简洁有力:诗歌语言质朴、简洁,用短短四句,二十三个字,就表达了深刻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厚重的情感,如“独”“怆然”“涕下”等词,精准地刻画了诗人的心境,以少胜多,具有极高的表现力。

诗词大全

126.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