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老子
老子(约生于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身份说法: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分别是老聃、老莱子、太史儋。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县)人。
曾任史官:老聃家世代为周史官,他自己也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后因避内乱,隐归故里。
著书立说:相传老子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老子遂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2. 主要思想:
核心概念“道”: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是“道”演化生成的。“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没有具体形象和名字,是一种超越人类感知的存在。它是万物存在的普遍根据,天地万物和社会人事都以“道”为法则。
朴素辩证法:老子的哲学中有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并且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其总的运动规律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最终仍要回复到“道”。
其他观点:在认识论、历史观、人生观、文化观等方面老子也各有论说和独到见解。比如在人生观上,主张清心寡欲、返璞归真;在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3. 著作及影响:
著作《道德经》:今存世的《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该书分上下两篇,约五千余言,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其文本在传衍过程中不断经过加工、编排、整理,形成了多个版本,如西汉河上公本、汉代严遵的《道德指归论》、三国时王弼的《老子注》、唐代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编》等,其中以王弼本影响最大。
广泛影响:《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中国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政治上,其无为而治的思想为一些统治者所借鉴;在文学上,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宗教上,道教奉《老子》为主要经典,老子被神化为道教的主要神祇——太上老君。老子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春秋·老子的名句: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道德经》第一章。意思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名称来称呼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这句话强调了“道”的深奥和难以捉摸,启示人们要不断探索和领悟真正的“道”。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养万物、与世无争且甘居卑下的品德,这种品德最接近“道”。体现了老子对水的赞美,也倡导人们要学习水的品德,以柔克刚、与世无争。
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中蕴含着幸福,幸福中潜藏着灾祸。这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提醒人们在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逆境时也不要灰心丧气,事物是相互转化的。
4.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粗壮的大树是从微小的树苗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土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没有所谓的仁慈,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任凭其自生自灭;圣人也没有所谓的仁慈,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狗一样。这里的“不仁”并非贬义,而是强调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即不偏不倚地让万物和百姓按照自然规律发展。
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强调了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7. “无为而无不为”:不刻意去做某些事情,但却能够达到无所不为的效果。这并不是让人们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能频繁地翻动,要掌握好火候,恰到好处地进行治理。这体现了老子的治国理念,即统治者要谨慎、温和地治理国家,不要过度干扰百姓的生活。
9.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许下的诺言,往往缺乏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提醒人们不要轻易许诺,做事要认真对待,做好充分的准备。
10.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见,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这是一种对“道”的描述,说明“道”是超越感官和表象的,需要人们用心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