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许地山

许地山(1893 年 2 月 14 日 - 1941 年 8 月 4 日),中国作家、文学家、教育家,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牛津大学毕业的研究生。

1. 生平经历:

早年颠沛:1893 年生于台湾台南,祖籍广东揭阳。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台南沦陷,许地山随父内渡至厦门,后落户福建龙溪。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曾在漳州等地学习和任教。

求学深造:1917 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 年毕业留校任教。此后,他先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求学,研究哲学、梵文和人类学等。

婚姻经历:1918 年与林月森结婚,育有一女,可惜林月森于 1920 年因病去世。1929 年,许地山与周俟松结婚,育有一子一女。

后期活动:1935 年,受胡适推荐担任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举家移居香港。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文化宣传活动,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香港分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2. 文学成就:

作品风格独特: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哲学思考,情节曲折离奇,充满异域风情。他常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人性、命运、爱情等主题,文字清新质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品众多:

小说方面:《缀网劳蛛》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思考著称,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尚洁面对生活的苦难和挫折,始终保持着坚韧和善良;《春桃》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春桃,她在艰难的生活中坚守自己的选择和尊严;《商人妇》讲述了一个女性在异国他乡的坎坷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散文方面:《空山灵雨》是其散文代表作,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例如《落花生》一文,通过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的经历,阐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富有教育意义。

3. 学术贡献:

在宗教研究方面,他对佛教、道教等宗教有着深入的研究,撰写了《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等宗教方面的书籍,为中国宗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翻译领域,他是近代译介印度民间故事第一人,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吉檀迦利》等作品,将印度文学介绍到中国,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许地山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学先驱之一、中国现代文学重要奠基人,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学术研究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

现代·许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