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柳永

柳永(约982年—1057年),福建崇安人,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来改名为柳永,字耆卿(qí qīng),因在家中排行第七,别名柳七。他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 生平经历:

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柳永出身于官宦名门、书香世家,先祖来自中古士族河东柳氏。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系统训练,读书刻苦,幼时便学习诗词,志向高远。

科举之路坎坷,屡试不中:咸平五年(1002年)左右,柳永在家乡通过乡试后赴京参加科举,但名落孙山,之后多次应试均未成功。其中,天禧三年(1019年)第三次科举、1024年第四次科举均以失败告终。最令他受挫的是,天圣五年(1027年)他虽应试得中,但因宋仁宗看到他此前《鹤冲天》中“忍把浮名,换做低吟浅唱”等句,被罢黜功名。

晚年终于及第,仕途多为小官: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第六次参加科举终于得中,此时他已自称“及第已老”。此后,他先后担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官职,后来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嘉祐二年(1057年),柳永返回崇安家乡,路过润州时去世,享年约75岁

2. 创作特点:

大量创作慢词,体制创新:在柳永之前,慢词创作比例很小,而他结合新曲创作了大量慢词,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调125首,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词坛上以小令为主的格局,使得慢词和小令两种词作体制平分秋色。他也是两宋词坛上创作词调最多的词人,现存的两百多首词就用了133种词调,有一百多个都是他首创或首次使用的。

语言雅俗共赏:柳永在词作的语言表达方式上大胆创新,不仅运用书面语,还运用大量的市井口语和俚语,如“恁、怎、争、我、你、伊”等,这些口语入词增加了词作的表现力,生动活泼,易于理解和传播;同时,他的词作中也有不少雅句,整体呈现出雅句与俗语融汇的特点。

题材广泛真实:

描写男女爱情与歌妓生活:柳永长期与歌妓交往,他的词中有许多描写男女爱情和歌妓生活的作品,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写与情人的离别,《征部乐·雅欢幽会》表现与歌姬虫娘的感情等,展现了底层女性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

反映都市繁华与市井风情:他善于描写都市的繁荣,如《望海潮·东南形胜》描绘了杭州的富庶与美丽,“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抒发羁旅行役之愁:柳永一生漂泊,其羁旅行役词情感真挚,如《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

擅长铺叙白描:他结合慢词篇幅较长的特点和市民大众的欣赏需求,创造性地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运用到慢词的创作中。能够细致入微地刻画场景、人物情态等,使词作更具感染力。

3. 文学影响:

对宋词发展的推动:柳永对宋词进行了全面革新,给后世词人带来了深刻影响。他的创作方向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用市民容易理解的语言和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重表现平民百姓所熟悉的事物,化高雅为世俗,满足了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都或多或少受到柳词影响。

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从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柳永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元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受到了柳词的影响,如柳词开金元曲之先河,其市民文学特征也影响到了后世《金瓶梅》的写作风格,甚至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间接受到柳词影响。

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记载“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传播之广。

柳永的词作流传下来的大概有两百多首,后被收录到《乐章集》中,这一著作也成为后人分析柳词风格的重要依据。他在词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柳永的人物关系:

1. 家庭关系:

父亲:柳永的父亲柳宜,曾任南唐的官员,入宋后任雷泽县令,官至工部侍郎。他对柳永的文学启蒙和教育有一定的影响,柳宜的为官经历和家庭背景也为柳永提供了一定的文化熏陶和成长环境。

兄弟:柳永的两个兄弟柳三复、柳三接都中过进士。柳三复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比柳永更早考中进士,这对柳永来说既是一种激励,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他带来了压力。

2. 情感关系:

妻子:关于柳永的妻子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他的妻子名叫谢玉英,是个青楼名妓,擅长歌舞且才貌双全,柳永与她相识后互有好感,二人曾有过一段感情经历,并在陈师师家东边的院落住下,过起了类似夫妻的生活。但也有说法称柳永有过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梅姬于1005年去世,之后柳永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秋芸。不过这些说法都缺乏确凿的历史记载。

红颜知己:柳永一生与歌妓交往甚密,他的词作中也多次提到与歌妓的交往和情感。比如虫娘,柳永在离开汴京与她离别时创作了《雨霖铃·寒蝉凄切》,可见虫娘与他感情深厚。此外,还有香香、禾娘等歌妓也与柳永有过交往。

3. 师友关系:

柳永在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与其他文人墨客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交流和互动,但关于他明确的师友关系,历史记载并不多。在当时的文坛,柳永的词风与传统的文人词有所不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些正统文人的关系较为复杂。例如,柳永曾去找过晏殊,希望得到提携,但晏殊对他的词风并不认可。

4. 与皇帝的关系:

柳永曾因一首《鹤冲天》惹怒了宋仁宗。这首词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被宋仁宗认为是对科举功名的轻视,因此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宋仁宗看到柳永的试卷时,将他黜落。

柳永的名句:

1. 描写爱情与相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为了思念心爱的人,即使身体逐渐消瘦也不后悔的深情,成为了表达执着爱情的千古名句。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中的这句词,将词人对所爱之人的深情与愧疚交织在一起,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里的这一句,把相思之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细腻,哪怕一天不去想对方,也会不自觉地多次皱眉忧愁,将那种思念的痛苦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2. 离别愁绪方面: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这句,描写了离别的人紧紧握着对方的手,泪眼相对,却因为太过伤心而说不出话来的场景,把离别时的哀愁和不舍展现得极为真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同样出自《雨霖铃·寒蝉凄切》,强调了自古以来多情的人就容易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痛苦。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也是《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句子,意思是这一离别就是多年,就算以后有再好的风景、再美的时光,也都如同虚设,因为没有心爱的人在身边分享,那种孤独和失落感油然而生。

3. 自然景色描写: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同样是《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名句,词人想象自己酒醒之后的情景,在杨柳依依的岸边,清晨的微风中挂着一弯残月,营造出了一种凄美、孤寂的氛围,成为了描写离别后心境和景色的经典之句。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来自《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描写了秋雨洒在江天之上,洗净了整个秋天的景色,给人一种清冷、萧瑟的感觉,也为整首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4. 城市繁华景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望海潮·东南形胜》开篇就描绘了杭州的繁华景象,地理位置优越,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城市中杨柳如烟,桥梁如画,房屋的帘子和帷幕都十分精美,居住着众多人家,展现出了杭州的富庶和美丽。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是《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句子,描写了杭州西湖的美景,湖水重叠,山峦秀丽,秋天有桂花飘香,夏天有十里荷花绽放,景色美不胜收。

柳永和唐朝的柳宗元什么关系:

出身背景方面:

柳宗元出生于公元773年,字子厚,是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世称“柳河东”“柳柳州”。祖上世代为官,其父亲柳镇也曾任侍御史等职。他是中唐时期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后又与苏轼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永出生于约984年,是北宋时期的词人,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上为河东柳氏。虽然与柳宗元同属河东柳氏,但从时间跨度和家族传承来看,两者之间的具体关联已很难确切追溯。

文学风格和成就方面:

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和诗歌上。他的散文作品内容丰富,包括论说、传记、寓言等多种体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小石潭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多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民生的关注。

柳永则是北宋时期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多描写城市风光、歌妓生活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等,语言通俗、音律优美,在当时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其代表作品有《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

虽然柳永和柳宗元在姓氏上有相同的起源,但两人生活的时代相隔较远,文学创作的领域和风格也截然不同,所以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亲属或师承等关系。不过,他们都以各自的文学成就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

北宋·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