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阳明

王阳明(1472 年 - 1529 年),幼名云,字伯安,世称王阳明,明朝绍兴府余姚人(今中国浙江余姚市)。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王阳明出身名门望族,系晋朝光禄大夫王览之后,“书圣”王羲之的族裔。其祖父王伦、父亲王华都颇有才名,王华弘治年间官拜学士、少詹事等职。

王阳明一生经历丰富。早年他学习程朱理学,后又对其产生质疑。因忤逆宦官刘瑾,遭廷杖冤狱,被贬至贵州龙场。在龙场,他历经艰难困苦后顿悟“格物致知”的道妙,提出了“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哲学命题,成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此后,他平叛安民,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受封新建伯。嘉靖七年(1529 年),卒于江西南安(今大余县境内),葬于浙江洪溪(今绍兴市境内)。隆庆初年(1568 年)追授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著有《王文成公全书》流传于世。

王阳明的人物关系:

父亲:王华,是王阳明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引领者。王华自幼对王阳明寄予厚望,自身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对王阳明的成长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华在官场的经历也让王阳明对仕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弟子:王阳明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在明代影响巨大,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著名的弟子有徐爱、钱德洪、王畿等。徐爱作为王阳明的妹夫和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对王阳明的学说理解深刻,为传播阳明心学发挥了重要作用;钱德洪、王畿在王阳明去世后,对阳明心学的传承和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好友:

湛若水:与王阳明在京师一见如故,二人旋即约定“共以昌明圣学为事”,在学术思想的交流和探讨中,两人相互启发,对彼此的学术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娄谅:王阳明曾拜谒娄谅,从他那里习得宋儒“格物”学说,这对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发。

王阳明的名句: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是真正的知识。

心即理也:“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认为一切外在的道理都源于内心的觉知与体悟,只要守住本心,以心观物,便能洞察世事。

致良知:“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良知是心的本体,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尺,人们应当不断地拂去心灵的尘埃,让良知之光照亮自己的行为。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水不碍,悟出处云即吾心。”倡导在纷扰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以便能够随机应变,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事上磨练,方立得住:“人须在事上磨练,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指出只有通过实践的磨砺,才能真正成长,在面对各种情况时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定。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自己内心的贪婪、恐惧与偏见,战胜内心的敌人比战胜外在的困难更为重要。

随遇而安,尽心即是:“随遇而安,尽心即是。”主张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强调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志向与目标,就难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就。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体现了王阳明对自己内心的坚守和自信,只要内心充满光明与智慧,就能无畏无惧地面对一切挑战与困难。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说明谦虚是一切善事的基础,骄傲是一切恶事的根源。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将修身养性与培育大树相类比,强调培养德性要从内心入手。

作者

明朝·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