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姚燧
姚燧(1238 年~1313 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朝阳)。
元朝文学家。他的祖先在辽金两代做过高官,伯父姚枢金亡后仕蒙,后来加入忽必烈幕府,是元初著名的汉族儒臣。姚燧三岁时父亲姚格亡故,由伯父姚枢收养。十三岁,姚燧在苏门山认识了前来拜访姚枢的许衡,十八岁时正式拜许衡为老师,学习理学。
姚燧在文学上成就颇高,与虞集并称。他一生博学多才,诗、文、词、曲兼擅,尤以文章著名。他的作品风格纵横开阖、雄深雅健。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
姚燧的人物关系:
伯父:姚枢,对姚燧的成长影响很大,不仅收养了幼年丧父的姚燧,还对其严格要求、悉心教导。
老师:许衡,姚燧十八岁时拜许衡为师,学习理学,许衡的教学对姚燧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弟子:张养浩、贯云石、孛术鲁翀、李泂、谢端、李之绍、刘自谦等,这些人跟随姚燧学习古文。
姚燧的名句: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出自其散曲〔越调〕《寄征衣》。以思妇的口吻,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在寄寒衣这件事上的纠结心理表现得细腻入微,生动地展现了女子的矛盾心境。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出自其散曲《阳春曲·笔头风月时时过》。感慨时光流逝,晚辈渐渐成长,同时也体现出对人生世事变幻无常的思考。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出自其散曲〔中吕〕《满庭芳》。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山水景色,体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和开阔的心境。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出自其散曲〔中吕〕《醉高歌·感怀》。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