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辛弃疾
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1207 年 10 月 3 日),南宋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在词、文、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1. 生平经历:
早年抗金:辛弃疾出生于金人统治的地方。金主完颜亮攻宋之际,他起兵试图驱逐金人、恢复宋朝。他曾率领两千余人归顺一同起义的耿京,后耿京的部下张安国和邵进叛变并杀死耿京。辛弃疾在归途中得知消息后,捉拿了张安国,并率领余下的万余人归附南宋。
仕途坎坷:归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奏《美芹十论》《九议》等,均未被采纳。还遭主和派打击,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起伏:晚年韩侂胄当政时,辛弃疾一度被起用,但不久后便病卒。朝廷追赠少师,谥忠敏。
2. 文学成就:
词作风格:辛弃疾词风格悲壮激烈,为豪放词派代表,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他的词题材广泛,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主要题材:
爱国情怀:这是辛弃疾词作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始终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作品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达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以及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例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既表现出他的豪情壮志,又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悲愤。
田园风光:他隐居江西前后达二十余年,创作了一些有关农村生活剪影和田园风光的农村词,富有生活气息,为其赋闲生活中的稼轩词别调。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面。
婉约风格:除了豪放与田园风格,辛弃疾也有一些体物言情的婉约词,如咏春词、艳情词等,这类词带有婉约风韵,数量可观且不乏名篇。
3. 军事才能与政治抱负:
军事方面:辛弃疾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词人,还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单枪匹马冲入敌营,斩杀敌军将领,显示了过人的英勇。在地方任职时,他也积极组织群众,训练士卒,时刻将收复失地挂在心头。
政治抱负:他关心国家命运,对南宋政权的失败感到痛惜和愤慨,认为国家的覆亡是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软弱所致。他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抗金,提出了许多恢复中原的策略和建议,但都未能得到实施。
辛弃疾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爱国精神和豪放词风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其词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南宋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辛弃疾的人物关系:
1. 家庭关系:
父亲:辛文郁,相关历史记载较少,但可以知道他对辛弃疾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妻子:辛弃疾有三任正室夫人。第一位妻子赵氏的具体信息较少;第二位妻子是范邦彦之女、范南伯之妹。范氏家族在当时的邢州颇有名气,范氏本人知书达理,与辛弃疾育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此外,辛弃疾还有侍妾七人,分别为整整、田田、钱钱、香香、飞卿、粉卿、卿卿,她们在辛弃疾的生活和诗词创作中都有一定的存在意义。
子女:辛弃疾共有九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们的具体成就虽不似辛弃疾这般耀眼,但也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有着不同的经历。
2. 师友关系:
老师方面:具体的授业恩师信息不太明确,但他对儒家经典等诸多学问的钻研学习,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熏陶,这些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沉淀对他的文学创作和政治抱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友人方面:
朱熹:辛弃疾与朱熹是朋友关系。两人都是主战派,在政治上都曾受到冷落和边缘化。尽管两人价值观不完全相同,但因政治立场相近,有过不少交集。朱熹去世时,辛弃疾还写了悼亡诗对他评价很高。
陈亮:字同甫,是辛弃疾的挚友,也是一位坚定的抗金志士。辛弃疾曾为陈亮写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词,两人志同道合,经常交流抗金复国的理想和抱负。
党怀英:与辛弃疾是同窗好友,关系很好,时称“辛党”。两人曾占问所仕之地,党怀英占得坎卦方位为北,辛弃疾占离卦方位为南,后来党怀英成为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辛弃疾则率众起义成为南宋抗金名将、著名词人。
陆游:虽然年龄上比辛弃疾大,但两人都是爱国诗人,在文学创作和政治抱负上有一定的共鸣。他们都渴望收复失地,对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厚的情感。
3. 弟子关系:
辛弃疾有一些弟子,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赵从美,他是辛弃疾的关门弟子。在南宋开禧北伐时,赵从美奉命赴襄阳破获金人谍报网,有着一番传奇经历。
辛弃疾的名句:
1. 爱国豪情方面: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出自《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此句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曾经驰骋沙场的将领,在醉酒后挑灯看剑,梦回战场,率领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场景,表现了辛弃疾对战场生活的怀念和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同时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又透露出他壮志未酬的悲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这段文字,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的缅怀,表达了辛弃疾对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感慨如今英雄不再,江山易主。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同样出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但仍有报国之心和能力,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家效力。
2. 田园风光与生活情趣方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夜景图,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元素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氛围,表现了辛弃疾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丰收的喜悦。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生活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展现了辛弃疾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关怀。
3. 人生感慨与哲理思考方面: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通过对少年和成年后对愁的不同理解,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经历对人的心境的影响,表达了辛弃疾历经沧桑后的感慨和无奈。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这句词体现了辛弃疾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自我认知,他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青山上,认为青山也能理解自己的心境,表现出一种豁达、自信的人生态度。
4. 婉约抒情方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句词描绘了在热闹的元宵夜,主人公在人群中寻找意中人的情景,最后在灯火稀疏的地方找到了她。这句词不仅表达了爱情的美好,也蕴含了一种人生的哲理,即经过不懈的追求和探索,最终会在不经意间获得成功。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辛弃疾用司马相如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深情无人倾诉的痛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