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虞集
虞集(1272 年 3 月 21 日—1348 年 6 月 20 日),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他是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出生于成都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后迁居临川崇仁(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
虞集自幼聪颖,三岁便知读书,其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苏轼等名家文章,他听毕即能成诵。后跟随名儒吴澄学习,对儒学世界观有了进一步认识。元成宗大德初年,他被推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此后历任国子助教、博士、集贤殿修撰、翰林待制等职。在泰定帝统治时期,他提出了在京师以东地区开展水利营田的建议。元文宗时,他被任命为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一起负责编纂《经世大典》。至顺三年(1332 年),任翰林侍讲学士。元宁宗驾崩后,他因病返回临川,不再出仕。至正八年(1348 年),虞集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追赠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仁寿郡公,谥号“文靖”。
虞集的人物关系:
老师:虞集曾跟随名儒吴澄学习,吴澄对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朋友及同列文坛之人:与揭傒斯、范梈、杨载并称为“元诗四大家”,与柳贯、黄溍一起被称为“元儒四家”,他们之间在文学创作和学术交流上有一定的交往。
虞集的名句:
“杏花春雨在江南”:出自《风入松·寄柯敬仲》,这句词勾画了江南的美景,令人神往,成为虞集的代表名句,也为历代词家所称赏。当时机坊还把这首词织在罗贴上,作为艺术品供人赏玩。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出自《听雨》,通过描绘在屏风围绕下的夜晚场景,表达了诗人在京城多年后,听到春雨声而引发的对江南的思念之情。
“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出自《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体现了诗人邀请友人共赏春景的热情,语言清新自然。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出自《挽文山丞相》,表达了对南宋忠臣文天祥的哀悼和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出自《院中独坐》,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山水的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