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刘禹锡
刘禹锡(772 年~842 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他是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大儒、诗人,有“诗豪”之称。
1. 生平经历:
早年游学做官: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 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亲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贞元九年(793 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 年),为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掌书记,两年后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贞元十九年(803 年)冬天调升为监察御史。
中年屡次被贬:贞元二十一年(805 年)唐顺宗即位,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但革新运动只进行了一百四十六天,便在大宦官俱文珍联合守旧势力的反扑下失败。顺宗被迫让位,太子李纯(宪宗)继位,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在朗州十年后,他曾被召回长安,但因写《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又被贬到更边远的连州(今广东连县)。后来还历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职。
晚年为官写作:唐文宗大和元年(827 年),刘禹锡被任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后经裴度推荐,改任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等职。会昌元年(841 年),加检校礼部尚书,仍兼太子宾客。会昌二年七月逝世,赠户部尚书。
2. 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
诗风独特:刘禹锡的诗风雄浑壮阔、豪气冲天。其诗歌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例如《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出他与众不同的秋日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题材广泛:他的诗歌题材丰富,包括咏史怀古、山水田园、抒情言志等。咏史怀古方面,如《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的风调之中;山水诗有《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将洞庭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
散文方面:刘禹锡的散文成就也很高,《陋室铭》是其代表作。该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向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3. 哲学思想:
刘禹锡的主要哲学成就在于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新论证,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强调了法制思想。其哲学著作《天论》是对柳宗元《天说》的补充和发挥,进一步阐明了他的无神论思想;《因论》七篇则着重从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探讨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其不断成熟、不断深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4. 文学影响:
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民歌体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