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白朴

白朴(公元1226 年 - 公元 1306 年左右),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他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父亲白华官至枢密院判。白朴幼年时期正逢兵荒马乱,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 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他与母亲失散,幸得父亲好友元好问收留并悉心教导。金亡后,白朴的父亲先投南宋后投元朝,白朴长大后虽才华横溢,但因厌恶蒙古统治者,不愿考取功名,以亡国遗民自居。他加入杂剧社,以杂剧创作作为主业,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和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其代表杂剧有《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等;词集有《天籁集》;散曲有四十首传世,散见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雍熙乐府》等。

白朴的人物关系:

与元好问:元好问是白朴的救命恩人及老师。在战乱中,元好问将白朴姐弟收留,并视若己出,对他们悉心教导,使白朴打下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

与父亲白华:白朴与父亲关系较为复杂。幼年时经历的战乱及与母亲的失散,让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厌恶,从而无心仕途。但父亲白华希望他考取功名重振家声,多次写诗训诫他,这导致父子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与史天泽、史璋父子:白朴在真定时与史天泽、及史天泽之子史璋等人关系密切。史璋虽是勋贵之后,但喜欢参与杂剧创作,有学者推测白朴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或与史璋同时而作。

白朴的名句: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意思是成好事从来就不会太顺当,自古瓜儿都是先苦后甜。体现出一种对人生经历的感悟,传达出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获得美好结果的道理。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描绘了一幅莺歌燕舞、流水落花的春日美景图,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展现出江南春天的优美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不愿酒中有圣,但愿心头无事,高枕卧烟霞。”:表达了作者不愿在沉醉中求得解脱,只希望心头无事干扰,能够高枕无忧地躺卧在山水之间的愿望,体现出一种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勾勒出了一幅凄凉的秋日黄昏景象,孤零零的村落、落日的残霞、缕缕轻烟、棵棵老树、点点寒鸦,营造出一种孤寂、萧瑟的氛围,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体现出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强调珍惜当下,及时行乐,不过多忧虑未来,具有一定的人生哲理。

四海有知己,何处不为家。”:表达了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好友,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当做家的观点,体现出对友情的重视以及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意思是虽然没有生死之交,但却有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数那些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表现出作者对纯真友情的向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体现出作者对达官贵人的鄙视,认为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比万户侯更加自由、高尚,反映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将历史上的是非纷争与渔人和樵夫的闲谈相对比,表达了一种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认为历史上的大事在后人看来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体现出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但牢牢地闭着口,明白谁是谁非却只暗地里点头,反映了作者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一种无奈和谨慎。

作者

元朝·白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