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杨万里
杨万里(1127 年 10 月 29 日—1206 年 6 月 15 日),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吉安古称庐陵)“五忠一节”。
1.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杨万里出生于江西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家境清寒,世代没有为官之人。他自幼跟随父亲四处游学,师从刘安世、王庭珪等名士。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考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参军。
仕途起伏:他历任诸多官职,曾在地方担任知县、知州等职,也在朝中担任过国子博士、秘书少监等职务。然而,由于他性格耿直,多次上书直言进谏,得罪了不少权贵,导致仕途坎坷,屡屡遭贬或被“闲置”。例如,他曾因力争张浚配飨高宗庙祀、反对任用佞幸外戚等事,触怒皇帝和权臣,被外放到地方任职。
晚年拒仕:晚年的杨万里对当时韩侂胄擅政的局面非常忧愤,他拒绝了韩侂胄的拉拢,坚决不写《南园记》,并表示“官可弃,记不可作”。此后,他誓不出仕,隐居家中,专心于文学创作。开禧二年(1206 年),杨万里得知韩侂胄出兵北伐之事,愤然悲叹,写下言书,落笔而逝,享年八十岁。次年,朝廷颁赐“文节”谥号,追赠光禄大夫。
2. 文学成就:
诗歌风格:杨万里的诗歌风格独特,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机,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新的小池景色图。
诗歌内容:除了描写自然景物,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例如《初入淮河四绝句》,以沉痛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沦陷、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
作品数量:他一生作诗两万余首,流传下来的有四千二百首左右,数量众多,被誉为一代诗宗。其代表作品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
3. 文学影响:
杨万里的“诚斋体”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诗歌以自然、清新的风格,为后世诗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艺术典范,对明清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和影响。同时,他的作品也为研究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杨万里的人物关系:
1. 家人:
父亲:杨芾,是一位乡村塾师,虽家境贫寒,但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为杨万里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榜样,对杨万里的人生影响很大。
母亲:毛氏,杨万里八岁时母亲去世,后来父亲续弦,继母为罗氏。
2. 老师:
刘安世:杨万里曾拜其为师,刘安世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官员,以正直敢言著称,对杨万里的品德和学问的养成有一定的影响。
王庭珪:也是杨万里的老师之一,在文学和为人方面都对杨万里有教导和启发。
3. 友人:
萧德藻:与杨万里相识后结下深厚友谊,杨万里曾为两人的相识写有《千岩摘稿序》,还写过《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等作品追寄萧德藻。
陆游:两人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虽然在学术思想上不完全一致,但互相欣赏和推崇。他们曾在杭州一起切磋学问、吟诗赋词,交往密切且持久,杨万里晚年仍与陆游有笔墨往来。
林子方:林子方曾是杨万里的下属,两人亦师亦友,互相视对方为知己。杨万里曾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诗送别林子方。
邹和仲:在赣州任职时与杨万里往来密切,两人因对文学的共同爱好而建立起深厚的友情。
4. 同朝为官者:
张浚:南宋名臣,杨万里对其十分敬重。张浚谪居永州时,杨万里曾三次前往拜谒,后来张浚与他促膝长谈,勉励他要“正心诚意”做人、做学问,对杨万里影响深远。为铭记张浚的教诲,杨万里将自己的读书之室命名为“诚斋”,自号“诚斋”。
胡铨:杨万里曾师事胡铨,胡铨对杨万里的思想和政治观念也有一定的影响。
虞允文:曾任南宋的枢密使等职,对杨万里的才华颇为赏识,曾力荐他为国子博士。
张栻:与杨万里有过不少交往,杨万里曾与他共同创作《望月词》。
《小池》
一、原文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
2. 惜:吝惜。
3. 照水:映在水里。
4.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5.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三、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小小的荷叶才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早早地立在它的上头了。
四、创作背景
杨万里的诗风独特,多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小池》这首诗是他在日常对自然景物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细致入微的感受,创作时间大概在南宋时期。
五、诗歌赏析
1. 画面描写
首联:诗人从泉眼入手,“泉眼无声惜细流”赋予泉眼以人的情感“惜”,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这涓涓细流才让它无声地流淌。“树阴照水爱晴柔”则把树阴拟人化,树阴映照在水面上,似乎是喜爱这晴天柔和的风光。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宁静、柔和的小池周边的画面,将泉水、树阴这些静态的景物写得富有情致。
颔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句画面感极强。小小的荷叶刚刚露出它那尖尖的角,一只蜻蜓就已经轻盈地立在上面了。这里的“才露”和“早有”形成了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和微妙的动态感,将小荷的清新可爱与蜻蜓的敏捷灵动完美地融合在一个画面之中。
2. 艺术手法
拟人手法:整首诗大量运用拟人手法,如“惜”“爱”等字词,将泉眼、树阴等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自然景物充满生机与活力,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清新、亲切的氛围。
细节描写:诗中注重细节描写,如对小荷“尖尖角”和蜻蜓“立上头”的描写,细致入微地捕捉到了小池中的一个微小而又充满生趣的场景,以小见大,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动静结合:前两句中,泉眼无声、树阴照水是静态描写,后两句中,小荷露出尖角、蜻蜓立在荷尖上则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富有变化。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小池及其周边自然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自然中微小而美好的事物的敏锐捕捉和欣赏。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宁静、闲适的心境,以及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关注与热爱。
《宿新市徐公店》
一、原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二、注释
1. 宿(sù):住宿。
2. 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一说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
3. 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 篱(lí)落:篱笆。
5. 疏疏:稀疏。
6. 径:小路。
7. 深:深远。
8. 树头:树枝头上。
9. 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这里指树叶还未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荫。
10. 急走:奔跑,快走。
11. 黄蝶:黄色的蝴蝶。
12. 无处:没有地方。
三、译文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捕那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蝴蝶飞到一片金灿灿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就再也找不到它们了。
四、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万里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转运副使期间外出游玩时所作。诗人在旅途中住宿在新市徐公店,看到农村自然清新的田园风光和儿童们天真活泼的场景,于是便创作了这首诗。
五、诗歌赏析
1. 画面描写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乡村暮春的宁静画面。篱笆稀稀疏疏,表明这是一个乡村常见的简易防护设施,一条小路延伸向远方,显示出乡村的宁静与幽深。树上的花已经飘落,树叶还未茂密成荫,这种景象点明了暮春的季节特点。
后两句:画面陡然一转,由静态转为动态。一群儿童在小路上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他们充满活力和童趣。而蝴蝶飞入金黄的菜花中就消失不见了,这一情节充满了戏剧性和生活气息。
2. 艺术手法
白描手法:整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简洁明快地勾勒出乡村的景象和儿童的活动。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生动地表现出了田园生活的质朴与自然。
动静结合: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静态的篱笆、小路、落花、新叶,与动态的儿童、黄蝶相互映衬,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情趣。
色彩对比:诗中运用了色彩对比,“黄蝶”与“菜花”都是黄色,蝴蝶飞入菜花中难以寻觅,这种颜色的融合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同时,与前两句中绿色的树叶(未成阴)和稀疏的篱笆的颜色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展现了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儿童的天真无邪。通过描写乡村的自然景色和儿童的嬉戏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和纯真的向往与追求。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注释
1. 晓出:早晨走出。
2.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 林子方:作者的友人。
4. 毕竟:到底。
5.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泛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6.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7.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别样,特别的。
三、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大不相同。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像与天相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而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鲜艳娇红。
四、创作背景
林子方是杨万里的好友,这首诗是杨万里在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的六月,早晨从杭州西湖畔的净慈寺送别林子方时所作。
五、诗歌赏析
1. 画面描写
首联:“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直接点明时间是六月的西湖,强调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节截然不同,引起读者的好奇与遐想,为下文具体描写西湖六月的独特风光做铺垫。
颔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描绘出一幅壮阔而绚丽的西湖荷花图。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相接,那满眼的碧绿一望无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鲜红,“别样红”三个字突出了荷花在阳光照耀下的独特艳丽。
2. 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首联通过“六月”与“四时”的对比,突出西湖六月风光的独特性。
夸张与烘托:“接天莲叶无穷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莲叶面积之广,强化了画面的壮阔感。同时,在莲叶的“无穷碧”的烘托下,荷花的“别样红”更加鲜明夺目,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色彩搭配:诗中“碧”与“红”两种鲜明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画面更加鲜艳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 主题思想
表面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并没有直接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诗人通过描写西湖六月的独特美景,向友人林子方展示西湖景色的美好与独特,或许也暗示着林子方所处的环境如同西湖六月的风光一样美好而独特,有对友人的劝勉和祝福之意,也流露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由衷喜爱与赞美。
杨万里的名句:
杨万里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留下了许多名句:
1. 写景名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意思是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像与天相接,阳光下的荷花分外鲜艳娇红。此句对仗工整,“接天”与“映日”互文见义,“碧”与“红”两种色彩对比鲜明,生动地描绘出西湖荷花盛开的壮美景色,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来自《小池》。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这句诗语言清新自然,将泉眼、细流、树阴、水等景物细腻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静谧、柔和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
2. 写物名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同样出自《小池》。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这两句诗通过对小荷和蜻蜓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清新、灵动的画面,“才露”与“早有”相互呼应,把蜻蜓和荷叶之间的微妙关系表现得恰到好处,充满了生机和趣味。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咏桂》中,诗人把桂花比作从月亮上移植到人间的仙种,只因它带着一点广寒宫的香气,便能让满山都开满桂花。诗句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将桂花的香气和美丽渲染得淋漓尽致。
3. 写人名句: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里的这两句,描写了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的情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无处寻”展现出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颇具生活情趣。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中此句,意思是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表现出诗人闲然自适的情绪。
4. 富含哲理名句: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出自《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意思是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这句诗生动地揭示了人生道路上会不断遇到困难和阻碍的道理,告诫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秋凉晚步》中的这两句诗,意思是秋天的气候让人感到悲伤并不一定是这样,轻微的寒冷正是让人感觉舒适的天气。诗人以独特的视角看待秋天,打破了人们对秋天的常规认知,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