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应玚

应玚(185 前后 - 217 年),字德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他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1. 家庭背景:

应玚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应奉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家,著有《后汉书序》。他的伯父应劭博学多识,篆术甚丰,有《风俗通》百余篇。他的父亲应珣也因其才学著名,任司空掾官职。

2. 生平经历:

早年流离:因董卓专权横行,应玚一家从洛阳避难至长安,随后迁徙至荆州,继而迁入邺城。

入曹操幕:建安十三年(208 年),应玚入曹操幕,被征辟为丞相掾属。

任职变化:建安十六年(211 年),应玚被任命为平原侯曹植庶子,后又转任五官中郎将曹丕文学一职。

3. 文学成就:

作品风格: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他的创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不过相对来说,他的作品在气势上可能不如其他一些建安七子那么强烈,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品:应玚著有文赋数十篇,部分作品散佚,流传下来的诗作有《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等。

4. 历史评价:

曹丕曾在《与吴质书》中对应玚表示惋惜,认为他“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痛可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应玚在文学上的才华得到了同时代人的认可,但由于身处乱世等原因,未能充分发挥其文学才能。

总的来说,应玚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为建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作者

东汉·应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