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苏洵

苏洵(1009 年 5 月 22 日—1066 年 5 月 21 日),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时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1. 生平经历:

早年游手好闲:苏洵出生于眉山一个地主家庭,父亲苏序重视子女教育,其两位兄长苏澹、苏涣都考中进士。但苏洵年轻时不爱读书,喜好游山玩水。天圣五年(1027 年),他参加进士考试落榜,同年与程氏结婚。此后多年,他依旧未用心读书。

中年发奋图强:明道三年(1034 年),27 岁的苏洵开始发奋读书,谢绝交游。此后,他多次赴京赶考,但都未能高中。庆历七年(1047 年)至嘉祐元年(1056 年),苏洵绝意于功名,在家读书写文,专心教育苏轼、苏辙两个儿子。

晚年声名远扬:嘉祐初年(1056 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他的文章受到欧阳修等名人的推崇,名声大噪。嘉祐五年(1060 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次年担任霸州文安县的主簿,参与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治平三年(1066 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同年四月二十五日,苏洵病逝于京师。

2. 文学成就:

散文方面:

风格独特:苏洵擅长散文,尤其善于政论,文笔流畅雄健。他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犀利,对北宋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语气,改变文章节奏,使人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

代表作:其散文作品有《管仲论》《辨奸论》《六国论》等。《六国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借古讽今,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批评北宋朝廷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歌方面:苏洵的诗歌风格质朴苍劲,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部分文章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诗歌作品有《有触者犊》《朝日载升》《我客至止》《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等。

3. 文学影响:

苏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章为宋代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创作主张和风格对苏轼、苏辙等后代文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他的教育和熏陶密不可分。

苏洵的人物关系:

1. 家庭关系:

父亲:苏序。出生于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逝世。苏序性格豪爽,乐善好施,对子女教育比较重视。

妻子:程氏。她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知书达理,在苏洵早年未专心读书时,默默支持家庭,并且对苏轼、苏辙兄弟的成长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子女:

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在诗、词、文、书、画等多个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次子: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也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擅长散文创作,其文风“汪洋澹泊,深醇温粹”。

苏洵还有一个大儿子名叫苏景先,在苏轼3岁(虚岁)那年不幸夭折。

2. 师友关系:

老师:苏洵一生未明确提及有固定的老师,但他勤奋好学,对《孟子》《论语》《荀子》等儒家经典以及先秦两汉的文章都有深入的钻研和学习,这些经典著作和前人的文章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友人:苏洵与欧阳修关系密切。欧阳修对苏洵的文章非常欣赏,嘉祐元年(1056 年),苏洵父子到京师开封后,欧阳修激赏苏洵之文,并将其推荐给朝廷,使苏洵在文坛上声名大噪。此外,苏洵与张方平、雷简夫等人也有交往,他们都曾对苏洵的才华表示赞赏,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他帮助。

3. 其他关系:

苏洵作为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都有一定的联系和交往,共同推动了北宋文学的发展。他和“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几位作家如王安石、曾巩等,虽然在文学观点和政治立场上可能存在一些分歧,但都是北宋文学界的杰出代表。

苏洵的名句:

1. 关于治国理政与军事策略方面: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六国论》,这句话深刻地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指出六国并非因为军事力量不足或作战不善于而灭亡,而是因为不断地贿赂秦国,削弱了自己的实力,最终被秦国所灭。此句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后世探讨国家兴衰、外交策略等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为将之道,当先冶心”:出自《心术》,强调作为将领,最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加强思想修养,提高军事素质。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战场上临危不惧,冷静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知理而后可以兵举兵,知势而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这体现了苏洵对军事理论的深刻理解,指出只有懂得战争的道理、把握战争的形势、掌握用兵的节奏,才能正确地指挥军队,取得战争的胜利。

2. 关于为人处世的道理方面:

君子慎始而无后忧”: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因而以后就不会有什么忧虑。提醒人们在做事情的起始阶段就要认真对待,避免因疏忽大意而给自己带来后续的麻烦。

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即使有一百个人赞誉自己,也不要因此而跟他们更加亲近;有一百个人诋毁自己,也不要因此而疏远他们。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客观、理性的处世态度,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判断。

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原指战争中该忍就忍,该静就静,不能凭一夫之勇来行事,后常用来说明遇事要冷静沉着,忍耐和冷静能够克制冲动和鲁莽,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 关于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方面: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意思是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体现了一种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力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明于大而暗于小”:着眼于大处,而不计较小处。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有远大的目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不要过于纠结于细枝末节,以免因小失大。

4. 关于个人的志向与情怀方面: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表达了贤能之人不担心自己的生死,而是忧虑国家的兴衰。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怀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价值取向。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出自《六国论》,描述了先辈们经过艰苦努力才获得的土地,子孙后代却不珍惜,轻易地送给别人,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作者

北宋·苏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