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时人相尊称为荀卿,又称孙卿。他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大师,也是先秦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1. 生平经历:

早年游学:荀子年轻时就崇拜孔子,是儒家子弓的私淑弟子,他博学善辩,曾长期在齐国都城稷下学宫游学。公元前283年至前265年间,他两次入齐讲学,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在当时学术地位颇高,号称“最为老师”。

各国游历:后来,荀子曾到秦国进行政治考察,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惯例,并向秦昭王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未被重用。他还曾返回赵国和临武君议论兵法。之后又接受楚国春申君的邀请,担任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令。春申君遇刺身亡后,荀子也丢官,从此定居兰陵直到终年。

2. 哲学思想:

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的则是“伪”。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国家刑罚与社会规范的制约,使人以理性支配感性,从而维护社会道德秩序。

礼论:荀子十分重视“礼”,认为礼是圣王为了协调欲望和外物的关系、避免争斗和混乱而创制出来的思想行为标准。礼对所有人都能起到规范和帮助作用,遵从礼社会就能安定太平,背离礼社会就会产生祸患。

天人关系:荀子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道有常,人道当顺应天道。他破除了神鬼论的迷信,肯定“天行有常”的自然规律,强调天是一种物象,“天地官而万物役”,使天地万物为人类服务。

3. 政治主张: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将儒家的礼治与法家的法治思想相结合,以发挥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国家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关注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强调“君舟民水”的思想,即君王如同船,人民如同水,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4. 教育理念:

荀子高度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的培养。他提倡“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并且主张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和成长。

5. 文学成就: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他的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赋篇》中包含了《礼》《知》《云》《蚕》《箴》五篇小赋,采用隐语的形式,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铺陈和议论。

6. 著作及影响:

荀子的著作十分宏富,在汉代抄录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刘向校(jiào)雠(chóu),定为32篇,即《荀子》。该书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后圣”。他的思想批判和吸收了诸子百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弟子李斯、韩非等在秦国的政治实践中,一定程度上践行了荀子的部分思想主张。

《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著作,该书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1. “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含义:不一步一步地积累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之远;不汇聚细小的溪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品德还是成就事业,都需要坚持不懈地积累,从点滴做起,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它体现了荀子对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应有的态度和方法的深刻理解。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含义: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解读:此句常用来比喻学生经过学习和教育之后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越前人。它反映了荀子对学习和教育能够提升人的能力和素质的观点,鼓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3. “锲(qiè)而舍之,朽(xiǔ)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含义:如果雕刻一会儿就放弃,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地雕刻,那么金属和石头也能被雕刻成精美的器物。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有坚定的毅力和决心,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它对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4.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含义: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解读:这体现了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认为自然界有其独立的运行规律,不受人类社会的政治兴衰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观点对于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蓬(péng)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niè),与之俱黑。

含义:蓬草生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黑土一样黑。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和进步,而不良的环境则可能使人受到负面影响。因此,人们应该选择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6. “水能载(zài)舟,亦能覆(fù)舟。

含义: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解读:虽然这一观点在《荀子》中的表述不如在唐代魏征的《谏(jiàn)太宗十思疏》中那么明确和直接,但荀子已经初步提出了类似的思想。它强调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提醒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关注人民的利益,否则将失去人民的支持,导致政权的不稳定。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来许多统治者和政治家的重要治国理念。

7.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含义: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自我反省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只有经常自我反省,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更加正确和合理。

8. “礼者,人道之极也。

含义:礼是做人的最高准则。

解读:荀子非常重视礼,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这句话体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强调了礼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者

战国·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