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周作人

周作人(1885 年 1 月 16 日 - 1967 年 5 月 6 日),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1.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他幼年时家道日趋衰落,9 岁时祖父因科举作弊入狱,他随家人去外婆家避难。12 岁父亲病逝,曾在三味书屋读书,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1 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作人,开始接触西方科学和民主思想,并进行文学活动。

日本留学:1906 年赴日学习建筑,后改学古希腊文。期间协助鲁迅等人筹办文艺杂志《新生》,翻译了一些被压迫民族的作品。1909 年与日本人羽太信子结婚。

回国发展:1911 年回国,曾在浙江教育界任职,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在北大期间,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与郑振铎、沈雁冰等人筹办文学研究会,起草文学研究会宣言,举起了“为人生”的文学旗帜。后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抗战时期: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南迁,周作人却留在北平,并出任伪职。这一行为使他背上了“汉奸”的骂名。1945 年因汉奸罪被捕,后判刑。1949 年 1 月交保释放。

2. 文学成就:

理论贡献: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撰写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明确提出“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积极提倡“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封建旧道德、旧文化。他的这些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散文创作:周作人散文风格平和冲淡、闲适幽默,代表作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鲁迅的故家》等。他的散文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文字简洁质朴,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翻译工作: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古希腊文学、日本文学等,为中国读者了解外国文学做出了贡献。翻译作品有《路吉阿诺斯对话集》《伊索寓言》《日本狂言选》等。

3. 历史评价:

周作人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可忽视,他的理论主张和散文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附逆行为是其人生的重大污点,这使他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尽管他在晚年翻译了一些作品,但仍难以抵消他的汉奸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周作人是一个具有复杂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的人物,对他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他的文学贡献和历史过错。

作者

现代·周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