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中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其具体介绍如下:
1. 出身世家:
杜甫出生于士族京兆杜氏,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七岁学作诗,九岁能书大字,展现出了较高的文学天赋。
2. 人生经历:
年少漫游:开元十三年(725年),杜甫在洛阳与崔尚、魏启心等交游,于岐王李范、秘书监崔涤宅听李龟年唱歌,受到他们的称许。十九岁开始外出游历,游晋至郇瑕(今山西临绮西南),后又漫游吴越。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从吴越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被录取。此后,他又开始齐赵之游,并在游历中与苏源明结交。
长安十年:天宝五年(746年),杜甫结束游历生活来到长安。天宝六年(747年),他参加考试,因权相李林甫的一句“野无遗贤”,应试者全部落选。此后,杜甫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推荐,但一直没有结果。这一时期,他生计渐困,但也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标志着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战乱流离: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陷入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被叛军所俘,押送到长安,后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被授为左拾遗。但因房琯事件,触怒了肃宗,差点丢了性命。此后,他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创作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漂泊西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携家眷前往秦州,后又到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严武再次出任蜀地时,杜甫在其麾下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来,杜甫辞去严武幕僚职务,沿长江漂泊,最终在大历五年(770年)病故湘江舟中。
3. 诗歌风格与成就: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这是杜甫诗歌最具代表性的风格。他的诗作情感深沉,往往带有一种悲壮的气氛,体现了他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感悟。比如《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
写实主义:杜甫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唐朝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战争、饥荒、贫富差距等,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
对仗工整:杜甫擅长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作具有一种严谨的结构和韵律美。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中颜色、数字、景物的对仗都非常工整。
诗歌成就:
诗史之称:杜甫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此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为后人了解唐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集大成者:杜甫在诗歌艺术上集前人之大成,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作品丰富: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