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罗隐

罗隐(公元833年 - 909年)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文学家。

1. 生平经历:

出身与才学:他出生于寒儒之家,本名横,字昭谏,浙江新登(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少年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与罗虬、罗邺被合称为“三罗”。

科举坎坷:罗隐好议论时政,讥刺公卿,这可能影响了他的科举之路。他前后历经28年,十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未能及第。最著名的是他路过钟陵时,遇到故人歌妓云英,云英惊讶他还未考中进士,他便写了《嘲钟陵妓云英》诗自嘲“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仕途辗转:后来他曾在湖南、淮南、浙西等地的幕府中任职,还担任过衡阳主簿等小官。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自号“江东生”。晚年归乡依附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2. 文学成就:

著作丰富:著有散文名著《谗书》,诗集《甲乙集》及哲学名著《太平两同书》等。

诗歌风格:

讽刺辛辣:其诗多以讥刺为主,讽刺尖锐、深刻犀利,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锋芒。比如《感弄猴人赐朱绂》,感叹自己久试不第,而耍猴人却能因逗猴得宠而加官进爵,对唐末的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讽刺;《帝幸蜀》中,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他借使女阿蛮之口讽刺唐僖宗咎由自取。

借古讽今:善于借古讽今、借史针砭。例如《台城》讽刺陈后主沉迷享乐,不恤政事;《西施》反对把吴王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委婉中蕴含嘲讽;《炀帝陵》讥嘲隋炀帝的荒淫无度。

托物言志:罗隐还常通过托物言志、借物寓言来寄托嘲讽。如《雪》中“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从雪联想到贫者的艰难处境,写出了劳动人民所受剥削之惨。

3. 思想观念:

其思想属于道家,《太平两同书》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罗隐的讽刺散文成就颇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经典,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评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他的诗歌也因浅俗易懂、风格独特而在民间广为流传。

罗隐的人物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家庭关系:

祖父:罗知微,曾官至福州福唐县令(今福建福清)。

父亲:罗修古,曾应开元礼试,担任过秋浦县尉(今安徽贵池)。

2. 师友关系:

莫逆之交:

贯休:比罗隐年长一岁,诗书画三绝,在罗隐五年六下第且遭逢妻殁父亡的家庭变故时,贯休寄诗安慰,二人经常在钱塘、九华、庐山、润州等地唱和论道,当时与方干、王贞白并称为“江西四大诗人”。

方干: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才华横溢,但因貌陋兔缺无法在官场立足,隐居于镜湖。

王贞白: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人,考中进士后受不了官场的尔虞我诈而归隐返乡,留下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名句。

赏识他的人:

钱镠:唐末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罗隐55岁时投奔钱镠,受到器重,钱镠初任其为钱塘县令,后又授予他著作佐郎、观察判官、司勋郎中、镇海节度判官等职。罗隐入钱镠幕府二十余年,宾主遇合,钱镠的很多文告、奏表都出自罗隐之手。

3. 其他关系:

故人:钟陵歌妓云英。罗隐赶考途中与云英相识,十二年后两人再次相逢,云英嘲讽罗隐仍未考中进士,罗隐遂作《嘲钟陵妓云英》诗:“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自称的晚辈关系:罗绍威,唐末魏博最后一任节度使。罗隐到魏州见罗绍威时,写书信自叙家世,称罗绍威是自己的侄子,罗绍威对他十分恭敬,在他离开时还写信给吴越王钱镠,称罗隐是自己的叔父。

作者

唐朝·罗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