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蔡文姬
蔡文姬(生卒年不详),名琰,字文姬,陈留郡圉县人(今河南开封杞县南五十里),东汉时期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她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但在文学、音乐等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 生平经历:
早年婚姻不幸:蔡文姬起初嫁给了河东人卫仲道,但不久之后,卫仲道病逝,两人没有留下子女。之后蔡文姬回到了陈留母家。
被掳匈奴:东汉兴平年间(公元194年-195年),天下大乱,南匈奴趁机入侵,蔡文姬被胡骑掳入匈奴,献给了匈奴左贤王。蔡文姬在胡地滞留了十二年,生有二子。
被曹操赎回:东汉权臣曹操统一北方后,念与蔡邕的旧情,于是重金从匈奴处赎回蔡文姬。曹操为了让蔡邕血脉传承,将蔡文姬许配给了屯田都尉董祀。
董祀获罪与求情:后来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到曹操那里请求赦免。当时一些朝廷大官和远方使节都在座,蔡文姬蓬头赤脚,叩头请罪,说话时口齿清晰,神情悲恸,宾客们听了都变了脸色。曹操起初说命令已下,更改不易,蔡文姬苦求曹操,说他有精兵良马万千,为何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曹操深受感动,便收回成命,免了董祀的死罪。
2. 文学成就:
《悲愤诗》:蔡文姬作了两首《悲愤诗》。其中以五言体写就的一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悲愤诗》围绕她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以自己被掳后的经历为主线,分三个部分叙写。第一部分写自己遭遇的战乱,被掳到胡地;第二部分写自己在胡地思念故乡,归汉时母子的不舍之情;最后一部分写自己回到汉地后的见闻、再嫁后的麻木。
整理典籍:曹操赎回蔡文姬后,她凭借记忆整理恢复了家中大量因战火而散失的典籍,其中包括四百多篇《汉书》残篇,这不仅体现了她过人的记忆力,更展示了其对中华文化的卓越贡献。
3. 音乐成就:
辨音与学琴:蔡文姬自幼就有着卓越的音乐才能,有天晚上听父亲蔡邕弹琴,她听出曲音有点错误,当即指出是琴的第二弦断了,蔡邕立刻故意拨断另一根琴弦,她又正确地说出了错误之处。发现女儿精通音律后,蔡邕开始认真授其琴艺。等蔡文姬学成后,蔡邕便将焦尾琴送给了她。
《胡笳十八拍》:相传蔡文姬在匈奴期间创作了琴曲《胡笳十八拍》,该琴曲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被郭沫若誉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曲”。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胡笳十八拍》是后世之好事者有感于蔡文姬的独特经历而据其骚体《悲愤诗》所谱写,蔡文姬只是托名。
4. 书法成就:
唐代张彦远在《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中说蔡邕书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可见蔡文姬在书法上也有一定的传承和造诣。
蔡文姬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后世女性追求文学和艺术事业的榜样,她的故事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