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孔子

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 个人经历:

早年:孔子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他自幼对礼制感兴趣,常以演练礼仪为乐。长大后,曾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等小官,工作表现出色。他学无常师,努力学习三代文化,尤其是周代的礼乐。

中年:孔子50岁时担任鲁国的“中都宰”,政绩显著,后升任“小司空”“大司寇”,并以司寇之职摄行相事,即代理鲁国最高行政事务。在齐鲁夹谷之会中,孔子以智谋使鲁国取得外交与军事胜利。但后来因政局动荡、齐人离间等原因,孔子不得已率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晚年:孔子离开鲁国十四年后回到鲁国,被赐封国老,称“尼父”。他开始编订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直至去世。

2. 思想理念:

核心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也就是人们应该互存、互助和互爱。

政治主张: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认为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才能上行下效,政通民和。

教育理念: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对所有学生一律施教;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因材施教等。

道德修养: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的方法或原则,如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等。

3. 历史影响:

对当时:孔子在鲁国的施政举措使鲁国在一定时期内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大为改观。他的思想和学说在当时就吸引了众多弟子追随,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后世: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所编订的六经成为中国古代儒生必学的经典;其主张的“仁”“德”“礼”等思想被后世奉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历代帝王、大臣和百姓都会祭祀孔子,其形象被逐渐神圣化,成为儒家文化的人格象征与图腾,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全书共20篇492章。

一、学而篇

1. 主要讲学习、为人处世等的基本原则。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强调学习后的温习、朋友交往的快乐、不被理解时的态度等。

2. 还涉及到孝悌是为仁之本,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二、为政篇

1. 探讨为政之道,像“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

2. 也有关于学习与思考关系的经典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八佾篇

1. 主要围绕礼仪制度展开。例如对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违背周礼的批判,反映出孔子对周礼的维护。

2. 讨论礼与仁的关系,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四、里仁篇

1. 强调仁德的重要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即居住要选择有仁德的地方。

2. 阐述义与利的关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五、公冶长篇

1. 记载孔子对弟子及他人的评价。如评价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 也体现了弟子的志向等内容。

六、雍也篇

1. 继续对弟子进行评价,像“雍也可使南面。”肯定冉雍的才能。

2. 阐述“仁”的内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七、述而篇

1. 讲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态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体现他传承古文化而不创作的态度。

2. 还有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八、泰伯篇

1. 赞美泰伯的品德,同时也阐述一些道德准则。如“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让天下,民无得而称焉。”

2. 提及士的品德修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九、子罕篇

1. 记录孔子的行为和言论。如“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 体现孔子的谦虚态度,“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十、乡党篇

1. 主要描述孔子在不同场合中的举止、言行规范,如在乡党中的表现,在朝廷中的仪态等,细致地展现了孔子对礼仪的遵循。

十一、先进篇

1. 记载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和教育情况,如“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先进于礼乐者也。”

2. 有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事例,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根据子路和冉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给予不同的回答。

十二、颜渊篇

1. 深入探讨仁的具体内涵和实践,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 也提到了一些治理国家的理念,如“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十三、子路篇

1. 讨论为政方面的话题,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 对君子的品德等进行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十四、宪问篇

1. 包含孔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如对管仲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惠。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 也涉及到个人修养的问题,“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十五、卫灵公篇

1. 论述在卫国的经历和为政思想,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 还有关于学习和交友的内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先事其贤大夫,交其士之仁者。”

十六、季氏篇

1. 主要是孔子对季氏等鲁国大夫越礼行为的批判,如“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2. 阐述了君子与小人在品德和行为上的区别,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十七、阳货篇

1. 有孔子对阳货等人物的态度和言论,如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想见他,又不想失礼的故事。

2. 探讨人性等问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十八、微子篇

1. 记载了微子、箕子、比干等仁人志士的事迹,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

2. 也提到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遇到的一些隐士的情况。

十九、子张篇

1. 主要是孔子弟子子张、子夏、子游等的言论,如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2. 体现了弟子们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发挥。

二十、尧曰篇

1. 最后一篇,前半部分记载尧、舜、禹、汤、武王等先王的言论事迹,后半部分为孔子的言论,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对全书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论语·学而篇》

《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作,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其详细解读:

一、原文及注释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学:主要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时”指按时,“习”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yuè):通“悦”,高兴、愉悦。

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yùn):恼怒、怨恨。

2.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孝弟(t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弟”通“悌”。

鲜(xiǎn):少。

务本:致力于根本。

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和境界。

3. “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巧言令色:花言巧语,伪装出和善的脸色。

4.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三省(xǐng):多次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确指三次。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守信。

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5.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道:治理。“道”通“导”。

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属于中等诸侯国。

敬事:严肃认真地对待政务。

爱人:这里的“人”主要指士大夫阶层以上的人,与“民”相对。

使民以时:按照农时役使百姓。

6.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入:在家。

出:外出,在社会上。

谨:寡言少语叫做谨。

泛爱众:广泛地爱众人。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文:指古代文献,如诗、书等文化知识。

7.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能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贤贤易色:尊重贤德之人,而不看重女色。第一个“贤”作动词,尊重、敬重;第二个“贤”指贤德的人。

致其身: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8.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敬则不 ,慎独则不疚。夫然后君子。”

注释

重:庄重、自重。

威:威严。

固:牢固,这里指学问根基牢固。

主敬:以恭敬为主。

慎独: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

疚(jiù):内心痛苦。

9.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没(mò):通“殁”,去世。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里的“三年”是概数,表示长时间;“道”指父亲生前的合理的为人处世之道。

10.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和:和谐、协调。

节:节制、约束。

11.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

信近于义:所守的信约要符合义。

复:实践、履行。

因不失其亲: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因”,依靠;“亲”,关系亲密的人。

宗:尊敬、尊崇。

12.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敏于事:做事敏捷。

慎于言:说话谨慎。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1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义云何?’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谄(chǎ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原意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的方法,这里比喻学问上的互相研讨、精益求精。

赐:子贡名端木赐。

1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患:担心、忧虑。

不己知:即“不知己”,不了解自己。

二、主题思想

1. 学习与修养

强调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持续的实践过程(“学而时习之”)。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并且这种修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对待父母(孝)、兄长(悌)、朋友(信)、君主(忠)等关系中。

通过反省自身(“吾日三省吾身”)来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这也是学习修养的重要方式。

2. 道德基础

提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很少会做出冒犯长辈、违背社会秩序的事情,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了道德基础。

重视道德的真诚性,反对“巧言令色”这种表面虚伪的行为,倡导内在品德与外在表现的一致性。

3. 为人处世

在与他人交往中,无论是对待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还是治理国家(“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诚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在社会关系中,尊重贤德之人(“贤贤易色”),广泛地关爱众人(“泛爱众”),并且根据不同的身份角色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如子女对父母、臣子对君主等。

4. 对待学问的态度

真正的好学之人应将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而不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同时要积极向有道德学问的人请教学习(“就有道而正焉”)。

学问是一个不断深入、精益求精的过程,如子贡与孔子关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以及《诗经》诗句的讨论,体现了从基本的道德行为到更高层次道德境界的提升。

5. 自我认知与对待他人

不要总是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去了解他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种态度反映了一种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和自我认知的深度。

《论语·为政篇》

《论语·为政篇》主要论述了为政之道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修养、学习与教育等问题。

一、原文及注释

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为政以德: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

北辰:北极星。

共(gǒng):通“拱”,环绕。

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

《诗》三百:《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三百是概数。

蔽:概括。

思无邪: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3.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道(dǎo):通“导”,引导。

政:政令。

齐:整治、约束。

免:避免犯罪。

格:归服,向往。

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有(yòu):通“又”。

立:站立,这里指在学问和道德上有所建树,能够自立于世。

不惑: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知天命:知晓上天赋予的使命,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

耳顺:能听进各种不同的意见。

逾矩:超越规矩。

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

御:驾车。

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子游:孔子的弟子。

养(yǎng):供养、赡养。

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子夏:孔子的弟子。

色难:侍奉父母时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

先生:这里指长辈。

馔(zhuàn):吃喝。

9. “吾与回言终日,回也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回:颜回,孔子的得意弟子。

不违: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

省(xǐng)其私:考察他私下里的言行。

发:发挥,这里指对孔子所传授的知识有所发挥。

10.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注释

所以:所做的事情。

所由:所经历的途径。

所安:所安的心境。

廋(sōu):隐藏。

1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温故:温习旧知识。

知新:有新的体会和发现。

12. “君子不器。”

注释

器:器具,这里指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用途。

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注释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然后再说出来。

1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周:团结,合群。

比(bì):勾结。

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罔(wǎng):迷惑,茫然无所得。

殆(dài):疑惑,危险。

16.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己以俟君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攻:批判,指责。

俟(sì):等待。

病诸:对这件事感到为难。

17.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患其不能也。”

注释

患:担心。

位:职位。

所以立:用来立足的才德。

18.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释

参(shēn):曾参,孔子的弟子。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忠恕:忠诚,宽恕。忠,尽己之心;恕,推己及人。

1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喻:明白,懂得。

20.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释

齐:看齐。

自省(xǐng):自我反省。

21. “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释

几(jī)谏:轻微婉转地劝谏。

劳:忧愁。

22.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注释

方:方向,去处。

23.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与《学而篇》重出,含义相近但语境略有不同)

注释

三年:这里表示长时间。

父之道:父亲生前的合理的为人处世之道。

2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释

讷(nè):说话谨慎。

敏:敏捷。

二、主题思想

1. 为政理念

德治与礼治: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如果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众星环绕。德治优于单纯依靠政令和刑罚的治理方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统治者的自我修养:为政者自身的修养至关重要,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描述了个人修养的成长历程,这种成长也与为政能力相关。

2. 孝道的内涵

通过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孔子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孝的内涵。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遵守礼仪(“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关心父母的健康(“父母唯其疾之忧”)、怀着敬重之心(“不敬,何以别乎”)、保持和悦的脸色(“色难”)等。

3. 教育与学习

对弟子的评价与教育方法:如对颜回的评价(“吾与回言终日……回也不愚”)体现了孔子注重考察弟子的实际学习效果和思考能力。

学习的原则:强调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提高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4. 道德修养与为人处世

君子的品德:阐述了君子的诸多品德特征,如“君子不器”表明君子不应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用途,而应具备多种才能和广泛的道德修养;“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区分了君子与小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不同表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体现君子言行一致的特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君子注重义,小人看重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倡导以贤人为榜样,对不贤之人进行自我反省。

自我提升与对待他人:要批判自己的过错而不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不要担心没有职位,而要担心没有立足的才德(“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对待父母要轻微婉转地劝谏,若父母不听从也要恭敬不违(“事父母几谏……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这些都体现了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

作者

春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