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骆宾王
骆宾王(公元619年—公元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他是唐朝初期大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1. 早年岁月:
家族渊源:骆宾王家族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其家族活跃于今浙江义乌一带。他的祖父骆卫淇做过小吏,父亲骆履元担任过博昌县令。
幼年成名:骆宾王自幼聪慧,七岁时就能作诗,《咏鹅》就是他此时的作品,“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鹅的形态,展现出他的天赋,也让他成为了“神童”。贞观九年(公元625年),骆履元去世,骆宾王因经济困难无力归葬父亲于义乌,只能将其安葬在博昌。之后他服丧完毕安顿好母亲,便去长安应试,但起初并不顺利。
2. 宦海浮沉:
王府任职:永徽二年间(公元651年),骆宾王到豫州,担任道王李元庆府属。李元庆对他的才能十分欣赏,但在当了三年属官后,李元庆让他写篇陈述自己才能的文章以谋求擢升,骆宾王耻于自夸,最终没有得到提拔,又在道王府待了三年后离开,回到齐、鲁等地游历。
仕途坎坷:乾封二年(公元667年),骆宾王因对策入选,被授予奉礼郎,不久担任东台详正学士。然而,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他因事获罪离职。此后,他曾从军至西域,在此期间写了不少边塞诗。后来他又历任武功主簿、明堂主簿、长安主簿等职,还曾入朝为侍御史。但因武则天当政,他多次上书讽刺,获罪入狱,在狱中作《在狱咏蝉》。调露元年(公元679年)秋,骆宾王遇赦被释放。
3. 讨武起义:
参与起义:永隆二年(公元681年),骆宾王被贬为临海县丞。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他因事进京,当时将军程务挺想要推荐他参加典选,但他已无意于仕途,对武后用权持激烈反对态度,于是婉言谢绝。之后他在扬州和徐敬业等人聚集,准备武装讨伐武则天。九月起义准备就绪,徐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署骆宾王为“艺文令”。
结局成谜:骆宾王代徐敬业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曌檄》,痛斥武则天的罪过。武则天立即派李孝逸带领三十万大军前去镇压,起义军与朝廷军队在江淮一带对阵,开始互有胜负,但因起义军得不到支援,日趋疲罢,最后李孝逸乘风火攻,义军阵乱不能持,全线溃败。至于骆宾王的结局,《新唐书》中记载他逃跑了,不知所踪;而《旧唐书》中则记载他在徐敬业起义失败后被杀。
骆宾王的文学成就颇高:
1. 诗歌方面:
体裁多样,几乎包含了后世诗歌所有的形式,如五绝、五古、五律、五排、五七言歌行、七绝等,其中五言诗所占比例较大。内容丰富,有抒情诗、边塞诗、景物诗等。他的边塞诗风格豪放,气势磅礴,如《从军行》《至分水戍》等;抒情诗情感真挚,如《在狱咏蝉》以蝉自喻,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品质和冤屈之情。
2. 骈文方面:
在“四杰”中题材最为广泛,上承齐梁余风,下启盛唐气概,隽永雄浑又灵活多变。他的骈文接受了“徐庾体”的一些特点,如好用颜色入词、以四六句式为主、隔句相对等,同时又具有缘事而发、言之有物、情感真挚、文风刚健质朴、晓畅自然等特点,还含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和对社会的教化作用。
3. 赋方面:
赋开始诗化,其《荡子从军赋》基本上就是一首七言诗,是现存赋中第一篇描绘边塞征战生活的成功之作。
总的来说,骆宾王在初唐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骆宾王的人物关系:
家族关系:
祖父:骆宾王的祖父是饱学之士,对骆宾王的教育非常用心,为他日后的学识打下了基础。
父亲:父亲骆履元曾担任博昌县令,对骆宾王的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骆履元的早逝给骆宾王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家庭也因此陷入困境。
朋友关系:
卢照邻:与骆宾王同为“初唐四杰”,两人是文学上的同道中人,也是好朋友。
李元庆:唐高祖李渊的第16个儿子,唐太宗的异母弟,封道王,时任豫州刺史。他对骆宾王的学识十分赞赏,骆宾王曾在他府中担任属官。
郑少府:骆宾王曾写《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可见郑少府是他的友人,骆宾王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远赴边关的美好寄望。
骆宾王的名句: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白鹅在水中嬉戏的姿态,语言简洁明快,充满童趣,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以蝉自喻,表达了自己在狱中遭受冤屈,但依然坚守高洁品质的心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首诗是骆宾王送别友人时所作,借用荆轲刺秦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以及对英雄的敬仰和缅怀。
《帝京篇》:“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此诗描绘了长安的繁华壮丽和宫廷的奢华,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思考,被当时人誉为绝唱。
《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是骆宾王为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所撰写的檄文中的名句,言辞犀利,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