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刘基

刘基(1311 年 7 月 1 日 - 1375 年 5 月 16 日),字伯温,别名刘伯温、刘青田、刘文成、刘诚意,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明王朝的开国功臣。

自幼聪颖,热爱读书,对天文、兵法、数理等都有深入研究。元朝至顺年间考中进士,曾担任过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官职。后因对官场腐败不满,多次辞官。

至正十九年(1359 年),经朱元璋聘请和总制孙炎的反复邀约,刘基才决定效力朱元璋,献上《时务十八策》,备受宠信。此后,他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帮助朱元璋完成帝业。明朝建立后,他在政治、学术、法治、文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洪武三年(1370 年),被任命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封爵为诚意伯。洪武八年(1375 年),刘基因染风寒不治,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武宗正德八年(1513 年),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世宗嘉靖十年(1531 年),配享太庙。

刘基的人物关系:

家人:

妻子:刘基一生娶妻三人,原配富氏是他的表妹,继室陈氏是他青梅竹马的邻居。因富氏不能生育,刘母抱孙心切,刘基继娶了陈氏。

儿子:陈氏为刘基生下了长子刘琏与次子刘璟。刘琏和刘璟都才华横溢,在朝中担任过官职。

君主:刘基效力于朱元璋,朱元璋对他十分器重,称他为“吾之子房也”,将他比作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但刘基晚年因与朝中一些官员产生矛盾,受到胡惟庸等人的诬陷,逐渐被朱元璋疏远。

同僚: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有一定的交流。

刘基的名句:

志大业者,必择所任;抱大器者,必择所投。”强调了有志向和抱负的人要选择合适的人合作以及合适的地方施展才能。

时未至而为之,谓之躁;时至而不为之,谓之陋。”意思是时机未到就去行动是急躁,时机到了却不行动是愚蠢,提醒人们要把握好做事的时机。

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指出品德不高尚就不能吸引人才,气量不大就不能使人心安,强调了品德和气量的重要性。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体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事情不可能完全符合人的心意,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说明如果总是怀疑别人、防备别人,那么别人也会同样对待自己,倡导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

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蚓斗其声。”意思是江海不会与浅井争清浊,雷霆不会与蛙蚓比声音,表达了一种不要与不同层次的人计较的思想。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旅之者知。”事物的甘苦只有品尝过的人才知道,道路的艰险只有走过的人才明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能盈而不能谦者,虽成必隳;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能够圆满却不能谦虚的人,即使成功了也会失败;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停止的人,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适可而止。

作者

明朝·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