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1. 诗歌风格与特点:

语言通俗: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朗朗上口,很少使用典故和古奥的词语,具有很强的通俗性,能够让普通百姓轻松理解。据说他每作一首诗,都会念给老妇人听,若老妇人读不懂,便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能理解为止。

题材广泛:他的诗歌题材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爱情、友情、自然、人生等诸多方面。既有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百姓疾苦的讽喻诗,如《卖炭翁》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和对百姓的剥削;也有描写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如《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的早春景色;还有以历史或现实为题材、富有抒情意味的感伤诗,如《长恨歌》和《琵琶行》。

写实手法: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的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老人的艰难困苦。

2. 文学成就与影响: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为政治服务。这一运动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作品流传广泛:他的诗歌在当时就深受人们喜爱,流传广泛,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在日本、朝鲜等国家也备受推崇。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3. 仕途经历:

白居易一生历经八个皇帝,先后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早年积极进取,贞元十六年(800 年)考中进士后,曾担任秘书省校书郎、整厘(今作周至)县县尉、左拾遗等职。他作为谏官,直言敢谏,曾因再三进谏冒犯龙颜,被迫辞官,离开京城,后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被贬江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

后来,白居易又相继担任过杭州、苏州等地的刺史,在地方上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如在杭州筑堤捍钱塘潮,灌溉农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方便百姓汲水。晚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

总的来说,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

唐朝·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