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老舍
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他是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1. 生平经历:
早年贫苦与求学:1899 年出生于北京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舒永寿是一名满族护军,在老舍一岁半时,父亲与八国联军巷战阵亡,此后依靠母亲马氏当佣工和给人缝洗度日。1908 年,老舍得宗月大师资助进入私塾,后毕业于京师第十三小学的高等学校。1913 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 年毕业后,被分派到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任校长。受“五四”运动影响,开始练习用白话写文章。
海外经历与创作开端:1924 年,老舍经人引荐到英国担任汉语讲师。在伦敦教书的六年间,他写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其中《老张的哲学》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29 年夏,他离开英国途经新加坡,在当地的一所华侨中学教了半年中文,并创作了童话《小坡的生日》。
回国后的创作与活动:1930 年春,老舍回到北京,同年夏天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后又到山东大学担任教授。这期间创作了《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断魂枪》等多部小说。1936 年,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的职务,专心从事文学创作。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活动,1938 年前往重庆,组织出版《抗战文艺》。1946 年,老舍受美国国务院邀请,同曹禺一道赴美讲学。1949 年底回国。
2. 文学成就:
小说方面:
《骆驼祥子》:以 20 世纪 20 年代的北京为背景,通过描写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祥子从一个充满希望的青年逐渐堕落为行尸走肉的过程,令人痛心疾首。这部作品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四世同堂》: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后的北平为背景,描绘了小羊圈胡同里不同家庭、不同人物的命运,展现了普通百姓在国破家亡之际的艰难挣扎与顽强抗争,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巨作。
《猫城记》: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说,以虚构的猫城来影射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
戏剧方面:
《茶馆》:通过一个小小的茶馆,展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旧中国的黑暗、腐朽以及人民的苦难,是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龙须沟》:以北京龙须沟的改造为背景,歌颂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举措,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为老舍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3. 艺术风格:
语言特色:老舍的语言朴实、幽默,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他善于运用北京方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
人物塑造: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无论是底层的劳动人民,还是上层的社会名流,都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他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主题思想:作品多以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关注人民的苦难与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66 年 8 月 24 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1978 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国文字,在国外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