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袁枚

袁枚(1716 年 3 月 25 日 - 1798 年 1 月 3 日),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一号存斋。因隐居于江宁(今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仓山叟等。他是钱塘(今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小说家、思想家、美食家。

袁枚年少时便有才名,早登科场。乾隆四年(1739 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1742 年),因满文考试不及格,外发江南,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颇有政绩。中年无意仕途,于乾隆十三年(1748 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麓随园。此后,他吟咏之余,遍交海内,广纳弟子,晚年成为乾嘉文坛首屈一指的领袖人物。嘉庆二年(1798 年),袁枚因病辞世,终年 82 岁。

袁枚一生著作颇丰,有《随园诗话》《子不语》《续诗品》《随园食单》等十数种。其创作主张“性灵说”,讲求独抒胸臆,辞贵自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启蒙思想,对封建礼教、理学等进行了批判。他还广招女弟子,倡导女子学文作诗,发掘女子的创作才能。

袁枚的人物关系:

妻子:袁枚的妻子是蒋氏,她虽不识字,但与袁枚感情深厚,对诗歌有自己的理解,袁枚常将新作读给她听,二人一起探讨诗歌内涵。

子女:袁枚育有多个子女,但关于他们的具体信息并非广为人知。

赵翼:与袁枚同为“乾隆三大家”(或乾嘉三大家,余二人为蒋士铨),二人在文学创作上相互欣赏,常有交流。袁枚与赵翼的诗歌风格都较为自由奔放,他们的交往也成为文坛佳话。

纪晓岚:袁枚与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虽然两人在文学观点和创作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在当时的文坛都有很高的地位,彼此之间也有一定的交往。

卢见曾:袁枚与卢见曾关系密切,卢见曾是当时的文坛名流和官员,对袁枚的文学创作和仕途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袁枚的名句:

1. 《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通过描写青苔生长的特性,表达了对青苔自强不息精神的赞美,也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环境不公的谴责。即使是微小如苔花的生命,也有自己的价值和美丽,也能像牡丹一样绽放。

2. 《春风》“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将春风比作贵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到来后带来的生机和繁华,春风吹过,千山雪化,百花盛开,展现出春天的美好和春风的力量。

3.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强调了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不要轻易被古人的观点所束缚,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认识世界。

4. 《随园诗话·卷四》“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感慨美人与名将一样,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旦到了暮年,就会失去往日的风采,有一种对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之情。

5. 《随园诗话·卷十六》“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己。”体现出一种既对世人保持冷静观察和批判的态度,又对知己怀有深厚情感、愿意全心付出的人生态度。

6. 《随园诗话·卷十三》“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将读书与吃饭类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要善于汲取精华,才能增长知识和精神力量,否则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7. 《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描绘了寒夜读书的场景,以及因为读书入迷而忘记时间,引起美人不满的有趣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8. 《十二月十五夜》“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描写了吹灭灯后,窗户反而更加明亮,月光照在雪地上,整个天空都被照亮的景象,意境清冷而优美。

9. 《偶作五绝句》“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写出了儿童对春天的好奇和疑惑,充满了童真童趣。

10. 《马嵬》“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将石壕村普通百姓的离别之苦与长生殿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相比较,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

11. 《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牧童捕蝉的场景,画面感十足,充满了童趣,是袁枚诗歌清新自然风格的体现。

作者

清朝·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