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扬雄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属四川成都)人,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1. 生平经历:
早年:扬雄出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五代单传,家中以养蚕为生。他从小好学,博览群书,通晓字词解释,但不喜欢研究章句。扬雄先后向林闾翁儒与严君平学习各类经典,钦佩司马相如,常以其为榜样创作汉赋。读屈原文章时,他取屈原文章中的句子作《反离骚》,又依《离骚》创作《广骚》《畔牢愁》。
仕途:扬雄四十多岁时从蜀地前往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欣赏其才华,任他为门下吏。同乡杨庄向汉成帝推荐扬雄,称他的汉赋同司马相如一样。此后,扬雄跟随汉成帝左右,先后创作了《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等,讽谏汉成帝,但未起到规劝作用。汉成帝欣赏他的才华,让他担任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列。在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三朝,扬雄都没有得到升迁。王莽掌权后,扬雄因曾教授过刘棻而被牵扯,为避免被逮捕从楼上跳下受伤。王莽认为扬雄与此事无关,让有关部门不要牵扯他。
晚年:王莽时期,扬雄因年纪大被任命为大夫。天凤五年,扬雄逝世,享年七十一岁,他的弟子侯芭为他守丧三年。
2. 文学成就:
汉赋创作:
大赋方面:扬雄的大赋如《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等,文辞绮丽,气势恢宏,对皇帝的出行、祭祀、狩猎等活动和沿途景色进行了详细描写。这些赋在形式上与司马相如的赋颇为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寓讽于赋,不过汉成帝对赋中的讽谏视而不见,只欣赏其华丽辞藻。
抒情小赋:他创作了《解嘲》《逐贫赋》等抒情小赋。《解嘲》仿东方朔的《答客难》,采用问答形式抒发自己的志向;《逐贫赋》是一篇四言诗体赋,将“贫”拟人化,采用对问形式展开,对后世影响很大,如韩愈的《送穷》、柳宗元的《乞巧》等都受其影响。
其他作品:扬雄还著有《蜀都赋》,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都邑大赋之先河;编写了《蜀王本纪》,是最早记载古蜀神话与历史的地方性史料。
3. 学术思想:
“玄”说:扬雄对宇宙提出“玄”的概念,认为玄是不透露自己形象,而在暗中摆布万物的存在,将世间万物的发生与变化都归因于“玄”,且“玄”是无为的。
人性论:当时社会流行董仲舒的性分三品说,扬雄则认为人的性格中有善有恶,人若向好的方向发展会成为善良的人,若向恶的方向发展会成为邪恶的人,淡化了人性论中“天生”的成分,强调后天的修养。
修养论:主张“修”可通过生活实践修正不好的习性,使自己更符合道德标准;“养”可通过生活体验巩固与培育自身的道德,使之留存并扩充。
天道观:仿《周易》作《太玄》,以天道推人道,证明自然规律、揭示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认为人的认识应客观反映对象的情况。
反谶纬阴阳学说: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谶纬学说,称阴阳灾异和怪异之言为“妄厥”,对怪异言论进行批驳;针对人们迷信星象占卜,提出“在德不在星”。
4. 历史评价:
汉代文人桓谭称扬雄是“汉兴以来,未有此人”,将他列为汉代第一人。后世对扬雄的评价褒贬不一,如宋代司马光认为扬雄的地位应当在孟子和荀子之上;但也有人认为他的赋辞藻虽好,但没有实际价值。
总的来说,扬雄是西汉时期一位重要的学者和文学家,对后世的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