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曾巩

曾巩(1019 年 - 1083 年),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1.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曾巩出生于儒学世家,自幼聪慧,记忆力超群,12 岁时就能写文章,语已惊人。18 岁时,他赴京赶考,结识了王安石,两人结为挚友。20 岁时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对他非常赏识。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所以屡试不第。

仕途坎坷:庆历七年(1047 年),曾巩的父亲去世,他身为长子,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直到嘉祐二年(1057 年),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此后,他历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越州通判、齐州知州、襄州知州、洪州知州、福州知州、明州知州、亳州知州等职。

晚年任职:元丰三年(1080 年),曾巩改任沧州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2. 文学成就:

散文方面: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他的散文成就很高,风格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在理论上,他主张先道而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其作品对后世创作影响极大,明清两代著名作家都将其作品奉为典范。代表作有《墨池记》《宜黄县县学记》《醒心亭记》等。

诗歌方面:现存诗 400 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其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抒情的佳作。

3. 政治贡献:

为官清正: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关心民生疾苦。他在任地方官时,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例如在齐州任职时,他大力兴修水利、整治治安、开设学堂、贯彻新法,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支持变法:虽然曾巩对王安石变法有些不同看法,但他也不主张死守成法,在行动上能够维护新法,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

总的来说,曾巩在文学、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曾巩的人物关系:

1. 家庭关系:

父亲:曾易占,是北宋天圣二年(1024 年)进士,性格耿直,为官清廉,官至太常博士。他的经历对曾巩的性格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

妻子:晁文柔,是虔州知州晁宗恪之女。晁氏是名门望族,晁文柔贤良淑德,在曾巩艰难的时期,支持他及其兄弟安心治学,曾巩对妻子及晁家一族无比感恩。

弟弟:曾巩的弟弟曾牟、曾布等人也都颇有才学,曾巩39岁时带着家里的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夫参加科考,全都考中进士,创造了古代科考的奇迹。

子女:关于曾巩子女的具体信息,相关记载较少,但可以确定他有后代延续。

2. 师友关系:

老师:曾巩曾师从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李觏。在南城盱江书院求学的经历,让曾巩奠定了政治理想基础,也对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挚友:

王安石:曾巩与王安石曾是挚友,二人志趣相投,互相欣赏对方的文采。庆历三年,曾巩参加科试落榜后受到讥讽,王安石还写诗文为他辩诬。不过后来两人因政见不同而有所疏远。

欧阳修:欧阳修对曾巩非常赏识,不仅将他视为最得意的门生,更引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嘉佑二年,欧阳修奉命知贡举,曾巩及第。嘉佑五年,欧阳修举荐曾巩充任馆职。

3. 其他关系:

岳父:晁宗恪,饱学之士、台阁重臣,曾任虔州知州,在当地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曾巩对岳父非常敬重,在《祭晁少卿文》和《光禄少卿晁公墓志铭》中表达了对岳父的感恩与赞誉。

同门:曾巩与孙立节是盱江学院的同门,关系亲厚,两人不仅师出同门,更是志同道合、相互信赖的益友。

曾巩的名句:

1.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几句诗以柳树作比,讽刺了那些得势便猖狂的小人,他们如同未完全变黄的柳枝,在东风的吹拂下就开始肆意张扬,却不知终有“清霜”降临,会让他们的张狂得到惩戒。诗句含义深刻,充满了对世态的洞察。

2. 《城南二首·其一》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描绘了大雨过后城南的景色,池塘水满,群山起伏,桃李花已凋零,只有青草长得郁郁葱葱。通过桃花、李花与青草的对比,暗示了生命力的顽强与脆弱,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3. 《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前两句描写了海边暴风雨来临之前海浪翻涌、北风呼啸、雷声阵阵的壮观景象,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在楼上高挂帘子,卧看风雨的从容姿态,体现出一种开阔的胸襟和雍容的气度。

4. 《甘露寺多景楼》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诗人在多景楼上凭栏远眺,将眼前云、水、山、月、帆等景色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

5. 《凝香斋》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此诗描绘了西斋的幽静景色,表现出诗人在政务之余的闲适心境,以及对自然和学问的热爱。

6.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这句话体现了曾巩对世人不理解的一种豁达态度,认为只要坚定地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顾他人的看法,就是真正的豪杰英雄,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追求。

7. “官无虚名,职无废事

这体现了曾巩的为官理念,强调官员要名副其实,认真履行职责,不做徒有虚名之事,不荒废政务,反映了他对官员职责的深刻理解和对政事的认真态度。

作者

北宋·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