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叶圣陶

叶圣陶(1894 年 10 月 28 日 - 1988 年 2 月 16 日),原名绍钧,字秉臣,后字圣陶,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 生平经历:

早期:1894 年,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城内悬桥巷的一个清贫家庭,父亲叶柏仁是一户地主人家的帐房先生。他自幼接受教育,1906 年进入苏州公立小学,1907 年进入草桥中学就读。1912 年 1 月从草桥中学毕业后,次月任苏州中区第三初等小学教员。1914 年失业后开始撰写文言小说,投稿给《礼拜六》等刊物。

文学活动期:1917 年,叶圣陶开始在《妇女杂志》发表白话小说。1919 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在《新潮》等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作品。1921 年,与沈雁冰(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2 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的第一个诗刊《诗》。1923 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中学生》等杂志,并主编中小学语文课本。1928 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

抗战及之后: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创作诗文声讨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还曾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 文学成就:

童话创作: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其中《小白船》《旅行家》《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篇章,用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深刻的寓意和对儿童的关爱。

小说创作:其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如《隔膜》《火灾》等小说集,通过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主人公倪焕之的经历,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变迁。

文学理论贡献:他主张文学应该“为人生”,关注现实生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他在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

3. 教育贡献:

教育理念方面:倡导实事求是的教育理念,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关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质,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

教材编写方面:在商务印书馆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期间,他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和审定工作,主张教科书编写应该以教育教学的需要为导向,注重实用性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他编写的教材语言简洁明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方面:总结出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是锻炼思维、训练语言,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他还主张教师修养的提高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4. 社会影响:

叶圣陶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

作者

现代·叶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