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郭沫若

郭沫若(1892 年 11 月 16 日 - 1978 年 6 月 12 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有沫若、麦克昂、石沱、郭鼎堂、羊易之、高汝鸿等。

1. 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他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其诗集《女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部诗集中的作品如《天狗》《凤凰涅槃》等,以丰富、自由的想象,大胆的语言表达,强烈地抒发了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确立了自由体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成为新诗人学习的范本。

戏剧方面:他是中国历史剧的创始人之一,创作了多部优秀的历史剧,如《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这些历史剧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鼓舞民心、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对这些历史剧给予了高度赞扬。

小说方面:他在 1919 年至 1926 年间创作了近 30 篇中短篇小说,郑伯奇将其分为寄托小说和身边小说两类,其中身边小说居多。

2. 学术成就:

史学研究:他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学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写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开辟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他的史学著作还有《奴隶制时代》《青铜时代》等。

甲骨文研究: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为甲骨四堂。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应用于甲骨文研究,开创了甲骨文研究的新局面,出版了《甲骨文》《卜辞汇编》《殷契粹编》等学术著作,晚年完成的《甲骨文合集》被称为甲骨学里程碑。

3. 政治活动:

早年留学日本时,积极参与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1927 年,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同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他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

郭沫若博学多才,在文学、史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中国现代文化和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他的一些个人行为和言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过争议,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在文化和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

作者

现代·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