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陈琳

陈琳(?—公元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政治家,建安七子之一

1. 生平经历:

依附何进:汉灵帝末年,陈琳在大将军何进门下任主簿,为其整理文书,处理事务。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想诛灭宦官,太后不听,何进就想私自引兵进京胁迫太后,陈琳劝谏何进不要召兵入京,认为何进手握重兵,直接采取行动消灭宦官即可,一旦大量军队汇聚在洛阳,局势就会失控。但陈琳的建议未被采纳,不久,何进便死于宦官之手,陈琳避难冀州。

投靠袁绍:陈琳到冀州后,被袁绍用为记室令,负责执掌章表、书记、文檄,并谋划军机事务十余年之久。袁绍派兵攻打东郡太守臧洪时,让陈琳给臧洪写信劝降,臧洪回信回击了陈琳的观点。袁绍攻破易京后,陈琳写下《武军赋》记录击破公孙瓒的过程。袁绍死后,陈琳继续服务其子袁谭和袁尚,还曾参与营救崔琰。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袁尚听闻邺城告急,班师营救,被曹操迎面击破,奔逃中被曹操包围,陈琳作为袁尚的代表,向曹操乞降,但被曹操拒绝。

归于曹操:官渡之战前,陈琳曾撰写声讨曹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在文中猛烈攻击了曹操及其祖上三代。建安九年曹军攻克邺城并俘虏了陈琳后,曹操的手下都力主杀掉陈琳,但曹操认可了陈琳身不由己、各为其主的解释,加之怜惜其才能,便赦免了他,还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和阮瑀两人共同掌管曹军记室。此后,陈琳跟随曹操北征乌桓,南征刘表,西征张鲁等,还多次与曹丕、曹植、王粲等人参加邺城的游宴活动。

2. 文学成就:

作品体裁及数量:陈琳今存作品主要包括诗、文、赋三种体裁。诗有4题,如《游览诗二首》《宴会诗》《饮马长城窟行》等;文有11题,包括《谏何进召外兵》《答东阿王笺》《答张纮书》等;赋有12篇,如《大暑赋》《武军赋》《神武赋》等。另外还有三篇作者有争议的文章。

艺术特点与影响:

诗歌方面:陈琳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吸取了汉赋铺叙状物的特点,与建安七子和三曹一起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其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以秦朝修筑长城的故事为背景,通过筑城小卒与妻子的对话,描写繁重的苦役对广大人民的摧残,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具有较浓厚的汉代乐府民歌色彩,对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散文方面:陈琳擅长用典和排比对偶等技巧,文章气势充沛,感染力强。例如《为袁绍檄豫州文》引经据典,多处采用《史记》中的故实,全文大量出现排偶对仗句,有明显的骈体文特征。辞藻方面,用语严谨精确,字中往往包含褒贬,通过对比塑造了曹操的“暴君”形象和袁绍的“明君”形象,寄托自己建功立业、救世济民的政治情怀。此文在檄文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3. 历史评价:

古人对陈琳的文学成就以肯定居多。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认为,陈琳、阮瑀的章表、文书作品,是当时的杰作。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也指出,陈琳和阮瑀以符檄文章取得名声。南宋音韵学家吴棫在《韵补·书目》评价,建安七子之中,陈琳在文字学方面功力最深。

但也有一些人对陈琳有不同看法。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认为,陈琳在河朔一带名声远播,但真正让他发挥才干的是曹操,且陈琳不擅长辞赋却常自比司马相如。北齐学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称陈琳“实号粗疏”,认为他根据侍奉的君主不同会写出截然不同甚至矛盾的文章。不过,现代学者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评价陈琳“料事之明,与魏武不谋而合,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宜魏武之爱其才也”。

作者

东汉·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