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蔡邕

蔡邕(yōng)(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的父亲。其一生经历丰富,在多个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1. 生平经历:

早年博学多才:蔡邕年少时就博览群书,精研辞章、算术、天文,并且精通音律。他曾追随太傅胡广研学,学问日益精进。汉桓帝时期,中常侍徐璜、左悺等听说他琴弹得好,命陈留太守催促他入宫,蔡邕不愿前往,假称生病回到家中。他还创作了《释诲》来勉励自己明辨是非。

初入仕途与直言进谏: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为河平县长,后入朝担任郎中、议郎等职。他认为经传典籍中谬误颇多,于是和堂溪典、杨赐等人奏请订正《六经》,并亲自书写丹于石碑,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蔡邕曾针对朝廷的“三互法”以及灾害频发等问题向汉灵帝上书,弹劾贪赃枉法之人,举荐贤能之士。

遭诬流放与避祸江南:蔡邕因上书言事,遭到中常侍程璜诬陷,全家被流放到朔方。后来他又因得罪王智,被其密报朝廷,称他在流放地心怀怨恨。蔡邕自知回京难以幸免,便隐居于吴郡、会稽郡等地,长达十二年。

屈事董卓: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专权,征召蔡邕入朝。蔡邕起初称病不仕,董卓以灭族相胁,他只好从命。董卓对蔡邕敬重有加,不断举荐他担任各种官职。蔡邕虽对董卓恶行难以匡正,但也曾提出一些有益的谏言,董卓却很少采纳。

抱憾而死: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蔡邕无意间说起董卓的下场时叹气,被王允认为是对国贼怀有私恩,将其收押治罪。蔡邕恳求受刑以完成《汉史》的写作,但王允不许,蔡邕最终死在狱中。

2. 文学成就:

作品丰富:蔡邕创作的各类文体作品众多,包括诗、赋、碑文、诔、赞、章表、论议等,共有一百零四篇流传于世。

赋作成就高:他的赋作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赋的艺术表现领域,为魏晋小赋的繁荣起到了开导、示范作用。

3. 书法成就:

刊刻石经:蔡邕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亲自书写丹于碑,刻成“熹平石经”,这不仅使他的书法成为文字之楷模,引起强烈的社会轰动,而且对于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创飞白书体:蔡邕从刷墙工人扫出的线条中受到启发,创立“飞白书”。这种书法线条若断若连,丝丝露白,很适于行书及行草书的创作,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4. 后世影响:

经学方面:作为贯通今古文的经学大家,蔡邕对经学的研究影响深远,除了刊刻“五经”石经,还撰写了《明堂月令章句》等。

文学方面:其文学作品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他的创作风格和文学观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书法方面:蔡邕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书法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历代书论家、鉴赏家所推崇。

作者

东汉·蔡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