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孔融

孔融(153 年 - 208 年),字文举,鲁国(今中国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国国相、少府,世人也称其孔北海、孔少府。

1. 生平经历:

幼年聪慧,以礼闻名: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自幼聪明好学,四岁时就知道让梨给兄长,展现出了高于同龄人的品德和智慧,这一故事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尊长爱幼、谦逊礼让的经典范例。十岁时,他曾独自一人拜会“天下楷模”、河南尹李膺,在与李膺及宾客交谈中,反应敏捷、对答如流,获得李膺赞赏,扬名于洛阳。十一岁时父亲孔宙过世,他哀伤过度,以致要人搀扶才能起立行走,官府表彰了他的孝行。

步入仕途,刚正不阿:孔融出名后,州郡官府争着要聘请他做官,他起初推辞,后来接受司徒杨赐的聘请,步入仕途。他曾举报很多朝中宦官的宗族亲友,毫不避讳。汉灵帝中平元年,河南尹何进即将升任大将军,时任太尉的杨赐派孔融持名帖到何府致贺,因何府门人未及时通报,孔融觉得受到怠慢,一怒之下夺回名帖,返回官署递交辞呈。何进手下的官员打算派刺客追杀他,但何进听取了谋士的建议,没有怪罪孔融,还举荐他到豫州刺史王允那里任职。

主政北海,艰难周旋:董卓乱政时,孔融因说话不合董卓心意,被转任议郎,不久又被派到黄巾军闹得最厉害的青州北海国任国相。他在北海招集士民,扩充军队,并联络附近各州郡,希望共同抵抗黄巾军,但多次与黄巾军交战失利。曾在被黄巾军围困时,派太史慈向平原相刘备求救,刘备派兵为其解围。后来,青州被袁绍之子袁谭攻打,孔融城池被攻陷,只身潜逃,妻子和孩子都做了袁谭的俘虏。

效力许都,触怒曹操: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孔融被征召到许都,任将作大匠,后迁任少府。他成为许都清流名士之主,因戒惧曹操的野心,常常以偏激放宕的言辞嘲戏曹操。例如,曹操攻屠邺城后,曹丕私自纳娶袁熙之妻甄氏,孔融致信曹操,杜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典故讥讽;曹操颁行禁酒令,孔融两次致信反对,信中多有嘲戏、侮慢之辞;曹操攻占邺城后自任冀州牧,孔融上书天子请求以周礼之制,在京畿千里之内不允许封建诸侯,矛头直指曹操。

2. 文学成就:

作品丰富:《后汉书·孔融传》称孔融“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后世有多种辑本,明代人开始掇拾孔融诗文,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有《孔少府集》一卷,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有孔融文存,《四库全书》集部别集有《孔北海集》一卷。当代,俞绍初《建安七子集》辑孔融文四十五篇、诗七首,吴云《建安七子校注》辑孔融文四十五篇、诗八首。

风格鲜明:孔融以散文见长,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品评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语言劲健、议论尖锐,文笔诙谐、气势充沛,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也体现了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同时,在用典、句式、辞采方面,其散文有明显的骈俪倾向。其代表作《难曹公禁酒书》《难曹公禁酒又书》立论反对禁酒,虽说理牵强,但类比有趣,文笔幽默;《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则深沉委婉,文辞流畅,无所矫饰。与散文相比,孔融的诗歌略显逊色。

3.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孔融自幼聪慧,有让梨的佳话,被视为品德高尚的典范。在文学上有较高的成就,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之首,其文章受到后世一些文人的赞赏。

负面评价:有人认为孔融在政治上过于自负、固执,不懂变通,政治智慧不足,导致他最终触怒曹操而被杀。他的一些言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可能被视为不合时宜。

总的来说,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历史评价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争议性。但无论如何,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以及“孔融让梨”所体现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

东汉·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