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阮籍

阮籍(公元210年—公元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魏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1. 生平经历:

少有才学:阮籍三岁丧父,早年与寡母相依为命,文思早熟,八岁能属文。他年少时立志以儒家思想建立功业,喜爱读书,也擅长弦歌。阮籍性格不羁,但喜怒不形于色,常闭门读书数月,又时而登高游历,流连忘返。他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庄子》《老子》。当时许多人认为阮籍癫狂,但族兄阮文业对他赞许有加,世人也转而称颂他的奇特。

称病不仕: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阮籍曾随叔父到东郡。兖州刺史王昶想与他见面,阮籍却不发一言,王昶觉得他难以揣摩。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曹芳继位,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两大集团相互倾轧。阮籍对求官明志、实践儒家政治理想不再抱希望,拒绝了曹氏与司马氏集团的邀请。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太尉蒋济征辟阮籍,他写《奏记》婉言谢绝,后勉强就任,但不久便托病返乡。他还曾做过尚书郎,后再次称病辞官。曹爽辅政时,召他为参军,他一直称病不仕,并开始写作《达庄论》。

竹林之游:正始末年(公元249年),司马氏发动“高平陵之变”,沉重打击了曹氏集团。阮籍因政治倾向不明显而免于灾祸,被迫做了太傅司马懿的从事中郎。此后,他不问世事,对政治采取回避态度。嘉平年间,他与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等并居、共游于河内郡山阳县,史称“竹林七贤”。

被迫出仕: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司马师继任父职,对阮籍有意拉拢,阮籍出仕成为司马师的从事中郎。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马氏废齐王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阮籍被赐为关内侯,后调任散骑常侍。后来,阮籍请求出任步兵校尉,后世也称之为“阮步兵”。

屈从司马:司马昭想与阮籍联姻,阮籍连续饮酒六十日,使司马昭无法开口。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被晋封位晋公,位相国,加九锡,阮籍在催促下写下《为郑冲劝晋王笺》。同年冬天,阮籍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2. 人物思想:

玄学思想:主张“贵无论”,认为“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故天下被其泽,而万物所以炽也”。这种思想脱胎于老子的“无为而治”,认为天下之乱始于“有”,只有“无”才能令天下安。

音乐思想:强调“和”,认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视自然之乐为达至神人和谐的手段。

文学思想:受庄学影响,文学思想形成“放达玄远”的风格特征。在作品中驳斥君子与礼法,主张个人精神自由的解脱,通过诗文抒发内心在时代压抑下的愤懑,以达到内心的超然。

3. 主要作品:

阮籍一生著述颇丰,后人整理成集。《隋书·经籍志》称梁代有《阮籍集》十三卷、录一卷,至隋只著录为十卷,唐宋时仅存五卷,陆续散佚。明人辑有《阮籍集》《阮步兵集》《阮嗣宗集》,收录有他的辞赋、论、奏记、书、笺、赞、诔、帖、吊、文等总计20篇。他还有四言《咏怀诗》3首,五言《咏怀诗》82首流传于世。另有《东平赋》《首阳山赋》《鸠赋》《猕猴赋》《清思赋》等赋作。

4. 历史评价:

历代关于“竹林七贤”的排序,阮籍总是名列第一,可见他在士人中的名望之高。明人靳于中盛赞阮籍人品高尚,称他为“命世大贤”。鲁迅认为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诗文慷慨激昂,但意思隐而不显。

阮籍在魏晋时期的文学、思想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行为和处世态度也体现了当时士人的一种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作者

魏晋·阮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