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周敦颐
周敦颐(1017 年 5 月 5 日 - 1073 年 7 月 14 日),北宋道州营道县(今湖南省道县)人,初名敦实,避宋英宗讳改名为敦颐,又名元皓,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也被称为周元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被推为“北宋五子”之一。
1. 生平经历:
早年良好的家庭教养:周敦颐出生在一个书香仕宦之家,父亲周辅成是进士,官至贺州桂岭令,母亲为龙图阁学士郑向之妹。15 岁时父亲去世,舅父郑向对他影响颇多,不仅让他得到荫补入仕的机会,还督促他攻经读史。20 岁时,周敦颐“行谊早闻于时”,同年娶妻陆氏。
地方仕宦生涯:从北宋庆历六年(公元 1046 年)到北宋熙宁元年(公元 1068 年)的 22 年间,周敦颐一直在州县两级地方官的职位上徘徊,历任郴县县令、合州判官、永州通判、邵州知州等职。他在任上恪尽职守,清正廉洁,造福百姓。例如在南安任官时,为按律不当死的囚犯据理力争;在郴县时“首修学校以教人”。后来,在赵抃与吕公著的推荐下,他升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走向仕途顶点。
晚年归隐:北宋熙宁五年(公元 1072 年),56 岁的周敦颐离开官署,回到庐山之麓的濂溪书堂,开始隐退生活。公元 1073 年,周敦颐病逝于濂溪书堂,终年 57 岁。
2. 主要思想:
宇宙生成论:通过《太极图说》构建了完整的宇宙生成论。他把《老子》中的“无极”观念与《易传》中的“太极”观念熔为一炉,认为宇宙的演化始于“无极”,由“无极”产生“太极”,“太极”的“动静”区划出“阴阳”,“阴阳”交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化生万物。
“诚”本说:力图将儒家伦理的根据与宇宙演化的本源统一起来,使儒家的伦理原则升华为宇宙万物的本体。
3. 文学成就:
开创理学诗一派:被称道为“濂洛风雅”,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基本原理。
代表作《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以莲花为喻,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世俗的不满,成为千古名篇。
4. 历史影响:
哲学方面: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搭建了理学得以发展的总框架,提出了很多关键性概念和核心命题,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育方面: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提出的“孔颜之乐”命题,强调学习的快乐,对后世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启示。
文学方面:其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他的“文以载道”观念,对宋代及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颜之乐
“孔颜之乐”是一个富有深意的哲学概念,涉及到孔子和颜回所代表的一种精神境界和快乐的内涵。
1. 出处与含义
孔子的快乐:孔子一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虽四处碰壁,但他仍有自己的乐趣所在。例如,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里体现出孔子安于简单的物质生活,不以贫困为苦,只要遵循道义,即使粗茶淡饭、枕着手臂睡觉,也能自得其乐。他的快乐来源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对学问的热爱以及对礼义的坚守。
颜回的快乐: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多次赞扬他的品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饮食非常简单,一般人会觉得这种生活忧愁不堪,但颜回却能保持乐观的态度,其快乐源于内心对道德修养和学问的追求,不为外在物质环境所左右。
2. 哲学内涵
超越物质层面:“孔颜之乐”强调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层面的快乐。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将快乐建立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上,追求财富、地位和各种物质享受。然而,“孔颜之乐”提醒人们,即使物质匮乏,只要内心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依然可以获得真正的快乐。
道德与精神追求:它体现了对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提升的重视。孔子和颜回的快乐与他们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的遵循和践行密切相关。这种快乐不是短暂的感官愉悦,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持久的心灵满足,源于对人性善的发掘、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个体内心的自足:反映了个体内心的自足和平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内心充满焦虑、不安和欲望。而“孔颜之乐”所代表的境界,是在内心建立起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不依赖外界的认可和物质的获取,依靠自身的精神力量就能实现自我满足。
3. 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思想传承: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孔颜之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精神标识。后世的儒家学者不断探讨和弘扬这种精神境界,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在道德修养、学问研究等方面积极进取,即使面临困境也能坚守内心的信念,以追求这种高层次的快乐为目标。
人格塑造与社会风气: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格塑造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它倡导人们重视精神价值,培养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品质,在社会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注重道德的文化氛围。例如,许多古代的文人墨客、士大夫以“孔颜之乐”为榜样,在仕途不顺或生活贫困时,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坚守自己的理想和操守。
周敦颐的人物关系:
1. 家庭关系:
父亲:周辅成,是北宋宋真宗朝的进士,生性淡泊,厌倦官场后辞职归隐,过着田园耕读生活。周敦颐十几岁时,父亲去世。
母亲:郑氏。父亲去世后,周敦颐随母亲到汴京(今河南开封)投奔舅父。
妻子:陆氏等(关于周敦颐妻子的信息记载较少)。
2. 师友关系:
老师:周敦颐的老师信息相关记载并不明确,但他的思想形成与对前人哲学思想的学习、研究和融合分不开,如对《易经》等经典的深入钻研对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友人:
李初平,周敦颐在郴县为官时,李初平是他的上司。李初平出身武官,读书不多,但为人正直谦和、通情达理,从不以领导派头与周敦颐相处,还拜周敦颐为师,多次在学院听取周敦颐讲学,并效仿他重建州学。
3. 弟子关系:
周敦颐最著名的弟子是程颢、程颐兄弟。二程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对后世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周敦颐的学说经由二程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程朱理学体系。
周敦颐的名句:
1. 《爱莲说》中的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莲花的高洁品质。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中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这几句不仅体现了莲花的外在美,更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独立人格的追求与赞美,也成为了后世君子修身立德的追求目标和精神象征。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通过对菊花、莲花和牡丹喜爱者人数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和作者的独特品味,也隐隐透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慨。
2. 《通书》中的名句
“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强调了“诚”是圣人的根本,也是各种行为的源头。这里的“诚”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宇宙本体的属性,体现了周敦颐的理学思想核心,对后世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则睿,睿作圣。”:意思是思考就能变得聪明睿智,聪明睿智就能成为圣人。这句话强调了思考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提升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要善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爱莲说》
1.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