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刘因
刘因(1249 年—1293 年),字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河北省容城县)人。他是元朝大儒,著名的理学家、诗人。
刘因出生于蒙古灭金后的第十五年,其祖辈世代居住于容城,曾三世仕金,父亲刘述曾经历金朝末年战乱,后短期在元朝做官,主要过着隐居不仕的生活。刘因自幼受儒学家世熏陶,天资聪慧,三岁识字,每天读千百言,过目成诵;六岁学诗,七岁(或说十岁)能写文章。中统元年(1260 年),他随父亲迁往真定,师从北方名儒砚弥坚。后来接触到程朱理学著作后,开始专心研读。
至元十九年(1282 年),刘因应太子真金征召,入朝为官,任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但因继母生病,辞官回乡。至元三十年(1293 年),刘因病逝,获赠资善大夫、翰林学士、容城郡公,谥号文靖。他著有《静修集》《四书集义精要》等。
刘因的人物关系:
老师:刘因的老师是砚弥坚。砚弥坚才华出众,慧眼识才,在众多学生中力推刘因,预言他会成为名儒。
举荐人:丞相文贞王不忽木对刘因极为欣赏,大力举荐他。正是因为不忽木的举荐,刘因才受到太子真金的关注并被征召入朝。
学生:刘因曾教授宫廷子嗣读书,这些宫廷子嗣可算是他的学生。此外,他在家乡开设学馆授徒教学时,也有众多学生。
刘因的名句: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出自《观梅有感》。这首诗借梅花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着对江南风光变化的担忧,又隐含着对家国的牵挂。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秋莲》一诗以秋莲自比,通过对秋莲由盛转衰的描写,抒发了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慨和坚守气节的志向。
“人生天地间,太仓一稊米。哀哉不自悟,役役以至死。”: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人们盲目忙碌的思考。
“乾坤清气得来难,万里冰霜六月寒。”:体现出一种高洁、清冷的意境和对天地间清气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