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苏辙

苏辙(1039 年 3 月 18 日 - 1112 年 10 月 25 日),字子由,又字同叔,晚年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 生平经历:

早年顺利登科:嘉祐二年(1057 年),苏辙与兄长苏轼一起登进士第,又一起献策参与制举选拔,被授予试秘书省校书郎,担任商州军事推官。但因当时苏洵被任命编写《礼书》,苏辙乞求在京城侍奉父亲。

仕途多有波折:宋神宗时期,他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持反对意见,触怒王安石,被贬为河南推官。此后,他辗转跟随张方平和文彦博任教授和学官。元丰二年(1079 年),受苏轼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五年都没有调迁。哲宗登基后,苏辙仕途有所好转,曾任右司谏、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但绍圣元年(1094 年)后,又多次被贬,辗转多地安置。徽宗时期,官复太中大夫,蔡京执政后,又遭降职。

2. 文学成就:

散文方面:其散文以议论为主,语言平实无华但意蕴深远。他的文章风格稳健深沉,既继承了父亲苏洵的古文传统,又吸收了兄长苏轼的创新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如《上枢密韩太尉书》,文章通过论述养气与作文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文学的见解,展现出了较高的文学造诣。

诗歌方面:诗歌是苏辙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他与苏轼的唱和诗尤为著名,从这些唱和诗中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其诗歌风格平和婉转,哀而不伤。

3. 著作传世:

苏辙的诗文主要收录在《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中,另著有《老子解》《春秋集传》《龙川略知》等行于世。

4. 历史评价:

北宋大臣张方平、陈襄以及元丞相脱脱等人皆认为苏辙为人沉静简洁,谨慎稳重,质实敦厚。元朝丞相脱脱认为苏辙文章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不如苏轼。明朝散文家茅坤认为苏辙之文胜在冲和澹泊,遒逸疏宕,而雄杰之气不如他的兄长苏轼。

苏辙的人物关系:

1. 家庭关系:

父亲: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文学家。苏洵对苏辙的成长和文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影响着儿子们,还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教育。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有《六国论》。

母亲:程氏。程氏在家庭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她的品德和教育方式对苏辙的性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哥哥: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苏轼与苏辙的感情非常深厚,两人从小一起玩耍、求学,之后又一起入仕。苏轼比苏辙年长三岁,在文学上的成就更为突出,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妻子:史瞿之女。至和二年(1055 年),苏辙娶其为妻。

子女:苏辙有子女若干,关于他们的具体信息记载相对较少。

2. 师友关系:

老师:欧阳修对苏辙的文学成长有一定的影响。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坛领袖,嘉祐二年(1057 年),苏辙与兄长苏轼一起参加礼部考试,同登进士第,这与欧阳修主考有一定关系。

友人:

张方平:曾多次帮助苏辙。熙宁三年(1070 年),苏辙因触怒王安石被贬为河南推官,恰逢观文殿学士新知河南府张方平知陈州,张方平上奏将苏辙改辟为陈州教授。

文彦博:枢密使文彦博在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曾辟苏辙为学官。

司马光:与苏辙有过共事经历,在一些政治事件上有过交流和合作,但两人的观点也并非完全一致。

3. 同僚关系:

在朝廷为官期间,苏辙与众多官员有同僚关系,如王安石等。不过,苏辙因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等新政,与王安石一派产生过矛盾和冲突。

苏辙的名句:

1.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这句词表达了与兄长苏轼长久分别后的感慨,简单的话语中蕴含着对时光流逝和兄弟分离的惆怅。

2.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以一种平实的语言,写出了与兄长在郑原上话别时,对未来路途艰难的担忧,体现出兄弟间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两句诗后来被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进一步发挥,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3. 《次韵子瞻游甘露寺》:

犹疑汉宫廷,屹立承露盘。”此句描绘了甘露寺的景象,将其与汉代宫廷的承露盘相联系,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的氛围,展现出苏辙对历史古迹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

4. 《壬辰生日儿侄诸孙有诗所言皆过记胸中所怀亦》:

生日今朝是,匆匆又一年。”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在生日这一特殊的日子里,更能引发人们对岁月流逝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 《种兰》: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通过对兰花生长在幽谷中无人知晓,却被客人种在东轩后散发香气的描写,以兰喻人,表达了一种高洁、不被世俗所理解,但仍能坚守自我的品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这种品质的赞赏。

6. 《赤壁怀古》: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此句描写了战争的场景,新破荆州获得水军,军队士气高昂,如夏日的云彩般壮观,展现出了战争的宏大场面和军队的强大气势。

7. 《中秋无月同诸子二首》:

清光知未泯,来岁尚无穷。”在中秋无月的夜晚,作者依然相信清光不会消失,明年还会有无尽的美好,体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

8. 《服茯苓赋》:

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这句话赞美了松柏不畏严寒酷暑、经得住岁月考验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苏辙对高尚品格和坚韧精神的追求。

作者

北宋·苏辙